《南京市 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围绕构建便利、宜居、安全的社区生活空间体系,从总则、要素体系、设施规划、空间规划、慢行体系、分类引导及规划实施七大维度展开,为南京城镇社区生活圈建设提供全面指导。
总则:明确基础框架
- 适用范围与用途:适用于南京开发边界内城镇社区,用于明确要素标准、引导空间布局、指导建设及完善营建机制。
- 核心定义:15 分钟生活圈是以步行 15 分钟满足居民物质与文化需求为原则,配置服务功能与公共空间的基本单元,对居民是宜居家园、对政府是管理单元、对社区是治理单元。
- 目标与原则:以 “方便舒适、韧性安全、包容共享、绿色集约、特色家园、智慧凝聚” 为目标,遵循问题导向、品质提升、时空便捷、因地制宜等原则。
- 工作方法:强调公众参与、协同联动、政策创新、信息平台搭建与专业支持。
社区生活圈要素与体系:分级分类构建
- 要素构成:含服务设施(公共设施 8 类:教育、医疗等;公共空间)与关联支撑体系(慢行、公交、公厕等),按属性分基础保障型(政府主导)、品质提升型(按需配置)、特色引导型(显社区特色)。
- 三级分级:居住社区生活圈(10-15 分钟,3-10 万人,服务半径 500-1000 米)、基层社区生活圈(5 分钟,0.5-1 万人,200-300 米)、居住街坊(基本单元,0.1-0.3 万人)。
- 分类标准:按主体功能分居住、商务、产业等类型;按人口密度分高、适宜、低密度;按用地潜力分存量、新建为主;按设施能级分高、一般、低能级。
- 联动关系:避免绝对自给自足,通过交通与合作联动,让高能级生活圈辐射带动一般能级,满足居民多元需求。
公共设施规划:分级配置与建设
- 配置原则:保障基础、分级配置、弹性控制、因地制宜、衔接管理。
- 分级指引
- 居住社区生活圈:含高中、初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础保障型设施,及经营性诊所、健身步道等品质提升型设施,明确建设规模、位置、功能等,如高中服务 10 万人,占地不低于 100 亩。
- 基层社区生活圈:配置幼儿园、社区卫生服务站、体育活动站等,幼儿园服务 1 万人,独立占地;社区卫生服务站 150-300㎡,服务半径不超 300 米。
- 居住街坊:含物业综合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等便民设施,新建住宅物业用房不低于总建筑面积 4%。
- 空间布局:独立占地与复合建设结合,集中与分散布局结合,新建、更新与共享结合,兼顾高效与特色。
公共空间规划:分级优化与品质提升
- 配置原则:经济适用、分级配置、摸清存量、因地制宜。
- 规划要求:分级设定人均绿地面积、最小规模与宽度,如居住社区 15 分钟可达综合公园(≥5hm²),基层社区 5 分钟可达游园(≥0.5hm²);绿地率按类型最低 35%-65%;覆盖率不低于 90%,存量地区需提升可达性。
- 空间布局:构建覆盖均衡的公共空间网络,结合社区中心布局,重视小微空间,主城区侧重复合集约,主城外侧重绿色健康。
- 建设引导:注重功能性(满足休闲、健身等多元需求,分年龄段配置设施)、安全性(无障碍、平整铺装、照明等)、舒适性(朝向、休憩设施、植物配置)、场所性(文化融入)与多适性(设施复合、分时共享)。
慢行体系规划:友好安全便捷
- 路网密度:主城路网密度 8-10km/km²,外围不低于 6km/km²;步行路网密度 10-14km/km²,活动密集区 14-20km/km²。
- 网络构建:打造连续步行与自行车网络,连接住房、公共设施、公园等,明确步行专用路与自行车专用路类型。
- 安全舒适:物理隔离保障安全,无障碍设计,学校、养老区等采取稳静化措施;优化街道断面,完善绿化、照明等设施,提升舒适度。
- 便捷与品质:衔接公共设施与交通站点,公交站点 500 米全覆盖;设计特色街道空间、社区绿道(分沿路、沿绿地等类型),注重细节艺术与标识系统。
分类引导:精准适配需求
- 按主体功能:大单位社区侧重功能与空间融合,产业社区以城促产、绿色生态,商务社区集约管理与更新结合,科创社区便捷服务、促进创新。
- 按人口密度:高密度生活圈强化小街区密路网与复合设施;适宜密度侧重设施集中布局;低密度加强绿道与步行联系。
- 按存量设施布局:簇群型探索设施多渠道供给,线型提升街道品质,斑块散点型优化中心与路网。
- 按人群:儿童友好圈配置全年龄段设施,宜老圈加强适老化与医养结合,残疾人友好圈完善无障碍与服务体系。
规划编制与实施:保障落地
- 规划前评估:建空间信息平台,评估设施、公共空间达标性与可达性。
- 规划编制:新建地区按标准编详规,存量地区含调研、规划与公众参与;街道社区可编提升规划,街坊层面按需组织居民协商。
- 实施保障:新建地区同步建设设施、制定年度计划;存量地区制定分阶段行动计划;完善配套政策,定期评估调整,推动规划落地。
| 分类维度 | 生活圈类型 | 规划原则 | 规划特征 |
| 按主体功能 | 大单位社区生活圈 | 功能与空间融合,促进资源开放共享 | 依托大单位现有资源(如学校、医院),打破封闭边界,整合服务功能与公共空间,强化社区归属感 |
| 产业社区生活圈 | 以城促产、绿色生态,推动产城协同 | 聚焦产业人口需求,配套便捷生活服务设施,强化绿色空间与慢行系统,实现 “工作 – 生活” 无缝衔接 | |
| 商务社区生活圈 | 集约管理、更新优先,提升服务效率 | 设施高度复合化(如商业 + 办公 + 休闲),侧重存量空间更新,优化街道界面,强化人流疏导 | |
| 科创社区生活圈 | 便捷服务、激发创新,营造活力氛围 | 配套创新交流空间(如创客中心),缩短服务半径,强化慢行与公共交通衔接,打造开放创新环境 | |
| 按人口密度 | 高密度生活圈 | 小街区密路网,设施复合化、集约化 | 人口集中(如老城区),路网密度高(主城 8-10km/km²),设施多复合建设,注重空间高效利用 |
| 适宜密度生活圈 | 设施集中布局,平衡服务效率与空间舒适度 | 人口规模适中,公共设施与公共空间集中配置,兼顾便捷性与居住体验,慢行系统连贯 | |
| 低密度生活圈 | 强化绿道衔接,优化步行联系,保障基础服务 | 人口稀疏(如近郊),侧重绿色空间营造,通过绿道串联分散设施,提升步行可达性 | |
| 按存量设施布局 | 簇群型生活圈 | 多渠道供给设施,整合存量资源 | 设施呈组团分布,探索 “政府 + 社会” 合作供给模式,补充缺失功能,优化设施联动 |
| 线型生活圈 | 提升街道品质,串联分散设施 | 设施沿街道分布,重点优化街道界面(如绿化、照明),通过慢行系统串联服务节点 | |
| 斑块散点型生活圈 | 优化社区中心,完善路网衔接 | 设施零散分布,需重构社区中心(集中核心服务),加密路网以提升设施可达性 | |
| 按特殊人群 | 儿童友好圈 | 全年龄段设施覆盖,保障安全与趣味性 | 配置儿童活动场地(分龄设计),强化无障碍与安全防护(如平整铺装、监控),融入亲子互动空间 |
| 宜老圈 | 适老化改造,医养结合,强化便捷服务 | 设施进行适老化设计(如扶手、低台设施),配套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居家养老服务站,缩短就医、购物半径 | |
| 残疾人友好圈 | 完善无障碍体系,配套专项服务 | 全空间无障碍设计(如坡道、盲道),配套残疾人专用服务设施(如助行设备租赁),保障出行与生活便利 |
原文链接:南京市《15 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