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基金化、建设信贷化、运营证券化
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销售方式相比,城市有机更新下的房地产链条多采用“投资—建设—运营”方式,金融支持需要适应这个链条的每个环节,针对各环节的融资需求特点进行创新,形成适应城市有机更新的融资模式),即投资基金化、建设信贷化和运营证券化。在城市更新项目改造过程中,项目前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更多需要股权方式融资;随着项目改造进程的深入,项目不断成熟、风险点逐渐排除,资产价值会逐渐显现,项目可更多利用债权方式融资;当项目进入运营阶段,随着经营现金流的稳定,可采取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进行融资。
要理解 “投资基金化、建设信贷化、运营证券化”,咱们先从大家熟悉的 “传统房地产模式” 入手,对比着看就好懂多了。
传统房地产开发很简单,比如开发商拿一块空地,先贷款盖房子,盖好后赶紧卖出去 —— 不管是住宅、商铺还是写字楼,卖完拿到钱,这个项目就算结束了,整个链条是 “拿地 — 盖房 — 卖房”,融资需求主要集中在 “盖房” 这一步,大多靠银行贷款,模式单一。
但城市有机更新不一样,它不是盖新房子,而是改造老城区、旧厂房这些现成的建筑,比如把老厂房改成文创园、把旧小区改成带商业的综合体。这种项目不能 “一卖了之”,得先花钱改造(投资)、再盯着施工(建设)、最后靠运营赚钱(比如收租金、管理费),也就是 “投资 — 建设 — 运营” 的链条。
对应的融资模式,就像给项目 “分阶段找钱”,每个阶段风险不同、找钱的方式也不同,这就是 “投资基金化、建设信贷化、运营证券化”。
投资基金化
先看 “投资基金化”:项目最开始的 “改造阶段” 风险最大。比如你想把老厂房改文创园,一开始不知道能不能审批通过、改完后有没有商家愿意来、预算会不会超支,这些不确定性让银行不敢轻易贷款。这时候就需要 “基金” 来帮忙 —— 比如联合几家投资公司、甚至政府背景的资金,一起成立一个 “城市更新基金”,把钱投到项目里。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风险由几家一起承担,而不是一个人扛;而且基金不要求马上还钱,等项目慢慢有起色了再分红,给了项目 “试错和成长的时间”。就像你开一家新店,前期不敢借高利贷,而是找几个合伙人一起出钱,风险共担、利润共享,这就是 “投资基金化” 的逻辑。
建设信贷化
再到 “建设信贷化”:等项目过了最开始的 “风险期”,比如改造方案批下来了、施工队已经进场、甚至有几家商家提前签了意向合同,这时候项目的 “确定性” 变高了 —— 大家能看到房子在改、能确定改完后有人用,风险大大降低。这时候就可以找银行 “贷款” 了,也就是 “信贷化”。因为银行看到项目已经成型,知道你未来能靠运营赚钱,不怕你还不上钱,就愿意把钱借给你,比如批一笔 “建设贷款” 用来支付施工费、材料费。这就像你开的新店已经装修到一半,有顾客预约了,银行看到你有稳定的客源,就愿意给你贷一笔钱让你完成装修,这就是 “建设信贷化” 的作用。
运营证券化
最后是 “运营证券化”:等项目完全建好、开始正常运营,比如文创园里商家都入驻了、每个月能稳定收到租金,这时候项目有了 “稳定的现金流”,就可以用 “资产支持证券(ABS)” 的方式融资了,也就是 “证券化”。具体怎么操作呢?比如你把未来 5 年的租金收益打包,变成一张一张的 “证券”,然后卖给投资者 —— 投资者买了证券,未来 5 年就能定期收到你分的租金收益;而你能一次性拿到一大笔钱,用来投新的城市更新项目,或者还之前的贷款。举个例子,你运营的文创园每个月能收 100 万租金,你把未来 3 年 3600 万的租金打包成证券,以 3000 万的价格卖给投资者,投资者每年能拿到 5% 的收益(也就是 150 万),你则一次性拿到 3000 万去做新项目,这就把 “未来的收益提前变现” 了。这种方式既不用欠银行的钱,又能盘活手里的资产,让资金流动起来,这就是 “运营证券化” 的核心。
总结一下,传统房地产是 “盖完就卖,一次找钱”,而城市有机更新是 “改完运营,分阶段找钱”:前期风险大,靠基金一起扛(投资基金化);中期项目稳了,靠银行贷款(建设信贷化);后期有稳定收入了,靠证券提前变现(运营证券化)。整个逻辑就像给项目 “量身定制” 了一套融资方案,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 “钱” 来支持,既解决了缺钱的问题,又控制了风险,让城市里的老建筑能顺利 “变身”,这就是这套融资模式的意义。
城市更新融资模式整合表
| 分类维度 | 具体融资模式 | 核心定义 | 组织形式 | 募资方式 | 投资方式 | 退出方式 | 典型案例 | 适用阶段 / 场景 |
| 按资金性质 / 主体 | 城市更新产业基金 | 政府出资或有政府背景,聚焦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公益性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的私募投资基金 | 公司制、合伙制、契约制(受三重监管) | 1. 结构化募资:政府为劣后级,社会资本为优先级2. 出资形式:政府单独出资、联合社会资本或投资既有基金 | 1. 股权 / 债权 / 夹层投资(股权受让、委托贷款等)2. 参股、联合投资、融资担保3. 投资 PPP 项目(成立项目公司) | 1. 债权类:到期还本付息2. 股权类:股权回购 / 转让3. 证券化:PPP 项目 ABS(基于收益权) | 广州城市更新基金(2000 亿元,母子基金架构) | 公益性项目(老旧小区微改造、历史街区保护)、PPP 项目 |
| 城市更新私募基金 | 市场主导的私募股权基金,解决项目前期资本金需求,替代收紧的银行旧改贷、信托(仅 “四三二” 项目) | 公司制、合伙制、契约制(证监会监管) | 合伙制结构化设计:优先级对接信托计划,劣后级多为普通合伙人(GP) | 1. 股权投资(股权受让、增资扩股)2. 债权投资(委托贷款、股东借款)3. 夹层投资(股权 + 债权) | 1. 债权类:到期还本付息2. 资产类:出售物业3. 股权类:股权回购 / 转让4. 证券化:ABS / 国内 REITs | 黑石 BREP 基金、铁狮门增值基金系列 | 项目前期(改造启动期)、并购项目、高风险场景 | |
| 按项目周期适配 | 投资基金化(前期) | 项目启动期(风险最高)的股权融资方式,通过基金整合资金,实现风险共担、利润共享 | 以合伙制基金为主(产业基金 / 私募基金) | 多主体联合募资(政府、投资公司、社会资本) | 股权投资为主(避免短期偿债压力),少量夹层投资 | 暂不退出,待项目中期 / 后期通过股权回购、证券化等方式退出 | 老厂房改造文创园前期基金、城市更新并购基金 | 项目前期(方案未确定、无稳定现金流) |
| 建设信贷化(中期) | 项目中期(风险降低)的债权融资方式,依托项目确定性获取银行信贷支持 | 无特定组织形式(银行贷款为主) | 银行授信,基于项目施工进度、意向合同等确定性条件 | 债权投资(银行建设贷款、项目贷款),用于支付施工费、材料费 | 项目完工后通过运营收入或后续证券化资金偿还贷款 | 城市更新项目施工阶段银行建设贷款 | 项目中期(施工进场、方案获批、风险降低) | |
| 运营证券化(后期) | 项目运营期(稳定现金流)的融资方式,将未来收益打包证券化,提前变现资金 | 资产支持证券(ABS)、REITs 架构 | 向机构投资者发行证券(基于未来租金、管理费等现金流) | 不新增投资,仅盘活存量资产(以项目收益权为基础资产) | 投资者获定期收益,原始权益人回笼资金用于新项目或还贷 | 上海新天地更新项目 ABS、商业地产 REITs | 项目后期(运营成熟、现金流稳定) |
关键补充说明
- 监管差异:
- 产业基金:受证监会、发改委、财政部三重监管,需完成中基协备案、政府出资基金信用登记、财政部门审批;
- 私募基金:仅受证监会监管,需完成基金管理人登记及基金备案。
- 结构化设计核心逻辑:
- 产业基金:政府以劣后级兜底风险,吸引社会资本(优先级)获取稳定收益,放大财政资金杠杆;
- 私募基金:劣后级(GP)承担主要风险,优先级(信托等)获取固定收益,平衡风险与收益。
- 与传统房地产融资差异:
- 传统模式:“拿地 – 盖房 – 卖房”,单一银行贷款,短期变现;
- 城市更新:“投资 – 建设 – 运营”,分阶段多模式融资,长期运营变现,适配存量资产改造特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