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投资阶段的融资模式 基本概念

投资基金化、建设信贷化、运营证券化

与传统的房地产开发—销售方式相比,城市有机更新下的房地产链条多采用“投资—建设—运营”方式,金融支持需要适应这个链条的每个环节,针对各环节的融资需求特点进行创新,形成适应城市有机更新的融资模式),即投资基金化、建设信贷化和运营证券化。在城市更新项目改造过程中,项目前期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更多需要股权方式融资;随着项目改造进程的深入,项目不断成熟、风险点逐渐排除,资产价值会逐渐显现,项目可更多利用债权方式融资;当项目进入运营阶段,随着经营现金流的稳定,可采取资产支持证券的方式进行融资。

要理解 “投资基金化、建设信贷化、运营证券化”,咱们先从大家熟悉的 “传统房地产模式” 入手,对比着看就好懂多了。

传统房地产开发很简单,比如开发商拿一块空地,先贷款盖房子,盖好后赶紧卖出去 —— 不管是住宅、商铺还是写字楼,卖完拿到钱,这个项目就算结束了,整个链条是 “拿地 — 盖房 — 卖房”,融资需求主要集中在 “盖房” 这一步,大多靠银行贷款,模式单一。

但城市有机更新不一样,它不是盖新房子,而是改造老城区、旧厂房这些现成的建筑,比如把老厂房改成文创园、把旧小区改成带商业的综合体。这种项目不能 “一卖了之”,得先花钱改造(投资)、再盯着施工(建设)、最后靠运营赚钱(比如收租金、管理费),也就是 “投资 — 建设 — 运营” 的链条。

对应的融资模式,就像给项目 “分阶段找钱”,每个阶段风险不同、找钱的方式也不同,这就是 “投资基金化、建设信贷化、运营证券化”。

先看 “投资基金化”:项目最开始的 “改造阶段” 风险最大。比如你想把老厂房改文创园,一开始不知道能不能审批通过、改完后有没有商家愿意来、预算会不会超支,这些不确定性让银行不敢轻易贷款。这时候就需要 “基金” 来帮忙 —— 比如联合几家投资公司、甚至政府背景的资金,一起成立一个 “城市更新基金”,把钱投到项目里。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风险由几家一起承担,而不是一个人扛;而且基金不要求马上还钱,等项目慢慢有起色了再分红,给了项目 “试错和成长的时间”。就像你开一家新店,前期不敢借高利贷,而是找几个合伙人一起出钱,风险共担、利润共享,这就是 “投资基金化” 的逻辑。

再到 “建设信贷化”:等项目过了最开始的 “风险期”,比如改造方案批下来了、施工队已经进场、甚至有几家商家提前签了意向合同,这时候项目的 “确定性” 变高了 —— 大家能看到房子在改、能确定改完后有人用,风险大大降低。这时候就可以找银行 “贷款” 了,也就是 “信贷化”。因为银行看到项目已经成型,知道你未来能靠运营赚钱,不怕你还不上钱,就愿意把钱借给你,比如批一笔 “建设贷款” 用来支付施工费、材料费。这就像你开的新店已经装修到一半,有顾客预约了,银行看到你有稳定的客源,就愿意给你贷一笔钱让你完成装修,这就是 “建设信贷化” 的作用。

最后是 “运营证券化”:等项目完全建好、开始正常运营,比如文创园里商家都入驻了、每个月能稳定收到租金,这时候项目有了 “稳定的现金流”,就可以用 “资产支持证券(ABS)” 的方式融资了,也就是 “证券化”。具体怎么操作呢?比如你把未来 5 年的租金收益打包,变成一张一张的 “证券”,然后卖给投资者 —— 投资者买了证券,未来 5 年就能定期收到你分的租金收益;而你能一次性拿到一大笔钱,用来投新的城市更新项目,或者还之前的贷款。举个例子,你运营的文创园每个月能收 100 万租金,你把未来 3 年 3600 万的租金打包成证券,以 3000 万的价格卖给投资者,投资者每年能拿到 5% 的收益(也就是 150 万),你则一次性拿到 3000 万去做新项目,这就把 “未来的收益提前变现” 了。这种方式既不用欠银行的钱,又能盘活手里的资产,让资金流动起来,这就是 “运营证券化” 的核心。

总结一下,传统房地产是 “盖完就卖,一次找钱”,而城市有机更新是 “改完运营,分阶段找钱”:前期风险大,靠基金一起扛(投资基金化);中期项目稳了,靠银行贷款(建设信贷化);后期有稳定收入了,靠证券提前变现(运营证券化)。整个逻辑就像给项目 “量身定制” 了一套融资方案,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 “钱” 来支持,既解决了缺钱的问题,又控制了风险,让城市里的老建筑能顺利 “变身”,这就是这套融资模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