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

《上海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由上海市交通委员会、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联合主编,于 2021 年 8 月发布,旨在构建 “网络通达、安全舒适、彰显特色” 的慢行交通体系,全文涵盖总则、五大核心章节及实施指引,核心内容如下:

一、总则:背景、理念与适用范围

  1. 背景与意义围绕上海新一轮城市总规中 “提高慢行网络连续性和功能性,保障慢行安全性,结合滨江公共空间设置独立慢行通道” 的绿色愿景,聚焦 “人民城市” 理念,推动慢行交通与城市功能、生态景观深度融合。
  2. 理念原则以 “连续完整、复合立体、便捷高效、精细提升、品质创新” 为核心,强调安全优先、全龄友好、生态融合、智慧赋能,结合上海 “滨江临海、多中心组团” 的空间特色,差异化指导中心城更新与新城建设。

二、核心章节:构建 “安全、连续、品质” 的慢行系统

(一)第一章 构建连续完整的慢行网络

  1. 网络贯通性提升
    • 聚焦中心城 “禁非道路” 断点、跨阻隔(铁路、高速、水系)节点,通过路网加密、畸形交叉口改造、滨水绿道衔接等方式,强化慢行网络连通性;
    • 创新 “共享街道”“弹性恢复禁非路段” 等模式,例如在设施成熟区域逐步开放公共通道,打通 “最后一公里”。
  2. 绿道与道路协同串联滨江绿带、公园绿地与城市道路,例如黄浦江两岸 45 公里自行车专用道(北起杨浦大桥,南至徐浦大桥)、崇明 “三横十五纵” 生态绿道(413 公里)等,形成 “蓝绿交织” 的慢行走廊。

(二)第二章 构筑复合立体的慢行系统

  1. 重点区域差异化设计
    • 综合交通枢纽 / 轨道站点:打造 “骑行 — 步行 — 公共交通” 一体化接驳空间,例如在虹桥枢纽、陆家嘴等区域设置立体慢行廊道;
    • 密集商办区:推广 “地下 — 地面 — 空中” 三层慢行系统,结合连廊、地下通道实现全天候通行。
  2. 五个新城特色化布局提出 “一城一示范、一城一品牌” 目标:
    • 示范区域:聚焦 “高效便捷、全龄友好”,推进慢行与商业、文化功能复合(如嘉定新城 “远香湖中央活动区” 慢行环);
    • 品牌空间:结合地域文化打造标志性慢行节点(如青浦新城 “环城水系公园” 滨水步道)。

(三)第三章 打造便捷高效的接驳系统

  1. 接驳网络优化以轨道站点为核心,半径 500 米范围内布局共享单车停放点、自行车停车库(含立体车库)、步行连廊,缓解 “最后一公里” 痛点。
  2. 设施精细化升级在过街设施(如人行天桥加装电梯)、交叉口(设置自行车优先信号)、滨水空间(增设观景平台与休憩驿站)等节点强化人性化设计。

(四)第四章 慢行设计精细提升

  1. 稳静化设计通过限速铺装、彩色路面、街道家具整合降低机动车车速,保障慢行安全;在历史街区采用 “青石板 + 透水铺装”,兼顾风貌保护与生态功能。
  2. 人性化与智慧化
    • 全龄友好:增设儿童游乐区、老年活动场地、无障碍坡道;
    • 智慧赋能:在重点区域加装环境监测设备(PM2.5、温湿度)、智能灌溉系统、公共 WiFi,提升体验与管理效率。

(五)第五章 慢行系统品质创新

  1. 特色街区创建
    • 历史人文魅力街区:在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等区域,以 “小尺度、密路网” 为基础,保留梧桐林荫道,植入文化展示与慢行休憩功能;
    • 邻里和谐安全街区:在老旧小区周边设置 “口袋公园 + 慢行步道”,结合社区菜场、便利店形成 “15 分钟生活圈”。
  2. 空间集约焕活利用桥下空间、边角地打造垂直绿化墙、屋顶花园、微型运动场地,例如杨浦大桥下改造为 “自行车运动公园”,融合停车、维修、休闲功能。

三、实施亮点:差异化策略与创新实践

  1. 中心城更新:以 “绣花式” 改造为主,聚焦禁非道路弹性恢复、跨江通道贯通(如闵浦三桥自行车道)、公共通道开放,例如静安区南京西路商圈逐步开放地块内部道路,形成 “街区慢行环”。
  2. 新城建设:以五个新城为载体,探索 “慢行 + 生态 + 产业” 融合模式,例如临港新片区 “滴水湖环湖慢行带” 串联科创园区与滨海湿地,打造 “产城融合” 慢行标杆。

《导则》通过 “分层、分类、分区域” 的技术指引,为上海慢行交通从 “保障基本通行” 向 “品质化、特色化” 升级提供了系统性方案,是践行 “人民城市” 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实践。

原文链接:上海市慢行交通设计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