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投 950 万欧元启动自动驾驶穿梭巴士试点

2025 年 10 月 26 日,柏林市政府正式宣布启动总预算 950 万欧元的自动驾驶穿梭巴士(Autonomous Shuttle)试点项目,联合柏林公共交通公司(BVG)与大众集团旗下移动出行服务商 Moia 共同推进。该试点将覆盖柏林市中心与夏洛滕堡区的核心交通节点,旨在通过 “低速度、高安全” 的短途接驳,填补公共交通 “最后 1-3 公里” 空白,同时为欧洲城市自动驾驶技术落地积累实战数据 —— 这也是德国首都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投入最高的自动驾驶公共出行试点。

一、试点核心概况:路线、车辆与运营目标

此次试点的核心定位是 “公共交通的补充者”,而非 “替代者”,所有设计均围绕 “短途接驳、缓解拥堵、低碳出行” 展开:

1. 3 条核心接驳路线,覆盖 12 个交通枢纽

试点首期规划 3 条固定路线,总里程约 18 公里,串联起地铁站点、公交枢纽、商业中心与居民区:

  • 1 号线(市中心环线):连接勃兰登堡门地铁站、 Potsdamer Platz 公交枢纽与 Friedrichstraße 商业区,解决核心区域 “地铁出站后到目的地” 的短途需求;
  • 2 号线(夏洛滕堡通勤线):覆盖夏洛滕堡宫地铁站、柏林工业大学夏洛滕堡校区与周边居民区,主要服务通勤族与学生;
  • 3 号线(公园接驳线):串联 Tiergarten 公园西门停车场、动物园地铁站与 Ku’damm 购物区,瞄准休闲出行人群。

所有路线均避开交通流量极高的主干道,以 “次干道 + 步行街周边道路” 为主,运营速度限制在 25 公里 / 小时,确保在复杂城市环境(如行人横穿、非机动车混行)中的安全性。

2. 15 辆 L4 级自动驾驶巴士,主打 “零排放 + 高适配”

Moia 为试点提供 15 辆定制化自动驾驶穿梭巴士,均达到 L4 级自动驾驶标准(特定场景下无需人类驾驶员干预),核心配置凸显 “城市友好” 特性:

  • 零排放动力:采用纯电驱动,单次充电续航约 120 公里,满足全天 12 小时运营需求,每辆车每年可减少约 8 吨碳排放(对比传统燃油接驳车);
  • 灵活载客设计:车身长度 4.5 米,采用侧滑门设计,可容纳 10 名乘客(含 2 个轮椅固定位),车内配备 USB 充电接口与实时路线显示屏;
  • 多传感器融合:每辆车搭载 12 个摄像头、8 个激光雷达(LiDAR)与 6 个毫米波雷达,可 360 度感知周边环境,最小探测距离达 0.1 米,能识别行人、宠物、临时路障等动态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为应对柏林冬季多雾、多雨的天气,车辆传感器还特别加装了防雾涂层与加热模块,确保恶劣天气下的感知稳定性 —— 这也是欧洲城市自动驾驶落地的关键技术适配点。

3. 6 个月试点期,聚焦 “安全 + 用户接受度” 双目标

试点将分两阶段推进:2025 年 11 月至 2026 年 2 月为 “测试期”,车辆配备安全员(仅在紧急情况下介入),每日运营 6 小时(7:00-9:00 早高峰、17:00-19:00 晚高峰、12:00-14:00 午间平峰);2026 年 3 月至 2026 年 4 月为 “优化期”,根据前期数据调整运营时间与路线,逐步减少安全员介入频率,最终目标是实现 “95% 以上场景无人工干预”。

柏林交通参议员斯特凡・库普费尔(Stefan Kuppe)在启动仪式上强调:“我们不追求‘技术炫技’,而是要验证自动驾驶能否真正融入现有交通体系。试点的核心指标不是‘跑了多少公里’,而是‘用户是否愿意选择、是否觉得安全’。”

二、合作模式与资金构成:政府引导 + 企业协同的 “柏林模式”

此次试点的 950 万欧元预算并非单一来源,而是形成 “政府补贴 + 企业出资 + 公共交通资源整合” 的三方协作模式,为欧洲同类项目提供了可复制的合作框架:

1. 资金拆分:政府承担 40%,企业分担 60%

  • 柏林市政府补贴:从 “低碳交通发展基金” 划拨 380 万欧元,主要用于路线规划、交通标识改造(如增设自动驾驶专用车道提示)与用户教育宣传;
  • 企业联合出资:BVG 与 Moia 共同承担 570 万欧元,其中 BVG 负责现有公交系统的数据对接(如将穿梭巴士实时位置接入 BVG 官方 APP)与站点改造,Moia 负责车辆采购、技术研发与安全员培训。

这种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的模式,既减轻了公共财政压力,又能发挥企业在技术与运营上的优势 —— 例如,Moia 可将试点数据反哺其自动驾驶算法迭代,BVG 则能通过新接驳方式提升公共交通整体吸引力。

2. 分工明确:BVG 管 “整合”,Moia 管 “技术”

  • BVG 的核心角色:作为柏林公共交通的主导者,BVG 负责将穿梭巴士纳入现有交通网络 —— 用户可通过 BVG 官方 APP 查询车辆实时位置、预约座位(高峰时段),并享受 “地铁 + 穿梭巴士” 的联程票价优惠(比单独购票便宜 20%);同时,BVG 还将协调交警部门,处理试点期间的交通协同问题(如优先通行权分配)。
  • Moia 的技术支撑:Moia 不仅提供车辆,还搭建了 “中央监控平台”,可实时监控 15 辆巴士的运行状态(如电池电量、传感器健康度),一旦出现故障或突发情况,平台可远程指导安全员处理,甚至启动 “自动停靠应急车道” 功能。此外,Moia 还将与柏林工业大学合作,对试点数据进行脱敏分析,形成《城市自动驾驶接驳白皮书》。

“这不是两家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城市交通生态的‘协同创新’。”Moia CEO 托尔斯滕・施密特(Torsten Schmidt)表示,这种分工模式避免了 “技术与运营脱节”——“很多自动驾驶试点失败,是因为技术方不懂公共交通的用户需求,运营方又不懂技术边界,而我们通过 BVG 的经验,精准找到了两者的结合点。”

三、为何是柏林?城市交通转型的 “刚需驱动”

柏林选择此时启动大规模自动驾驶穿梭巴士试点,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其面临的三大交通痛点,以及对 “未来出行” 的长期规划:

1. 缓解 “最后 1-3 公里” 痛点,提升公交吸引力

柏林现有公共交通网络虽密集,但仍有大量 “地铁 / 公交站到目的地” 的短途空白 —— 例如,夏洛滕堡区部分居民区距离最近的地铁站超过 1.5 公里,居民需步行 20 分钟或骑行共享单车,雨天或冬季体验极差。此前 BVG 的调研显示,约 32% 的市民因 “最后一公里不便”,放弃公共交通选择自驾,直接加剧了市中心拥堵。

“自动驾驶穿梭巴士的优势在于‘灵活停靠’—— 我们在路线中设置了 18 个‘临时停靠点’(比传统公交站更密集),用户步行 5 分钟内就能找到上车点。”BVG 运营总监卡佳・韦塞尔(Katja Wessel)解释,这种设计能直接提升公共交通的 “末端覆盖度”。

2. 应对低碳目标压力,替代传统燃油接驳车

根据柏林市政府《2030 碳中和交通规划》,到 2030 年需将公共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减少 50%,而目前柏林仍有约 200 辆传统燃油接驳车(用于地铁维修时的临时接驳、大型活动疏散等),年碳排放超 1600 吨。此次试点的电动自动驾驶巴士,若后续大规模推广,有望全面替代燃油接驳车,成为低碳交通的重要补充。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试点,更是我们向碳中和目标迈进的具体步骤。” 库普费尔强调,试点若成功,柏林计划在 2027 年前将自动驾驶穿梭巴士规模扩大至 100 辆,覆盖更多郊区与交通薄弱区域。

3. 抢占欧洲自动驾驶落地先机,打造 “城市名片”

近年来,欧洲多国均在推进自动驾驶试点(如巴黎的自动驾驶出租车、阿姆斯特丹的港口自动驾驶货车),但聚焦 “公共交通接驳” 的大规模试点仍较少。柏林希望通过此次项目,成为 “欧洲城市自动驾驶公共出行的标杆”,吸引更多科技企业与投资 —— 例如,试点期间将开放部分脱敏数据给欧盟其他城市,推动形成统一的自动驾驶城市运营标准。

四、挑战与未来:从 “试点” 到 “普及” 的关键障碍

尽管试点规划周密,但从 “短期测试” 到 “长期普及”,柏林仍需突破三大核心挑战:

1. 复杂路况的技术适配:应对 “欧洲式混乱交通”

柏林市中心的交通环境远比封闭测试场复杂:行人随意横穿马路、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交织、老建筑区域的狭窄街道…… 这些 “非标准化场景” 对自动驾驶算法的鲁棒性提出极高要求。例如,当遇到街头艺人占道表演、临时停靠的救护车时,车辆需快速判断并调整路线,而这正是 L4 级自动驾驶在城市落地的最大技术难点。

Moia 技术团队透露,为应对这些场景,他们已采集柏林 1000 公里道路的实景数据,训练算法识别 “欧洲特有的交通行为”,但 “实际运营中仍可能遇到未预料到的情况,这也是试点的意义 —— 通过实战发现问题、优化算法”。

2. 公众接受度:破解 “安全焦虑”

柏林交通部门的前期调研显示,约 48% 的市民对 “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巴士” 存在顾虑,核心担忧是 “技术故障导致事故”。为此,试点特别推出 “透明化沟通计划”:在车辆内张贴传感器工作原理图解、通过社交媒体直播车辆后台监控流程、邀请市民参与 “自动驾驶体验日”(可近距离观察安全员操作),旨在通过 “眼见为实” 缓解焦虑。

“信任不是一天建立的,我们不指望通过 6 个月试点让所有人接受,但至少要让大家看到‘自动驾驶是可控、安全的’。” 库普费尔表示,试点期间还将每月发布《安全报告》,公开事故(若有)处理流程与改进措施。

3. 法规与成本:长期普及的 “两座大山”

目前德国虽已出台《自动驾驶法案》,允许 L4 级自动驾驶车辆在特定区域运营,但针对 “公共交通场景” 的细化法规(如责任认定 —— 若发生事故,是政府、BVG 还是 Moia 负责?)仍不完善,这可能影响后续大规模推广。此外,自动驾驶巴士的采购成本(每辆约 35 万欧元,是传统电动接驳车的 2 倍)与维护成本,若长期依赖企业出资,恐难持续 —— 未来需探索 “政府补贴 + 票价收入 + 广告合作” 的多元盈利模式。

五、示范意义:为欧洲城市自动驾驶落地 “探路”

柏林此次试点的价值,远不止于 “在柏林跑几辆自动驾驶巴士”,更在于为欧洲其他城市提供了三大关键参考:

一是 “小范围、精准化” 的试点策略 —— 不追求覆盖全城,而是聚焦 “最后一公里” 这一具体痛点,更容易看到实际效果;二是 “公共交通主导” 的合作模式 —— 让传统公交公司而非纯科技企业牵头,确保技术落地不脱离用户需求;三是 “气候适配” 的技术设计 —— 针对欧洲冬季天气优化传感器,解决了 “技术水土不服” 问题。

欧盟交通事务专员阿迪娜・瓦利(Adina Vălean)在视频致辞中评价:“柏林试点是‘欧洲智能交通战略’的重要实践。我们需要的不是孤立的技术突破,而是能融入现有体系、改善民生的解决方案 —— 这正是柏林项目的核心价值。”

若试点成功,柏林计划在 2026 年底前启动二期项目,将穿梭巴士扩展至柏林东南部的工业区与新建居民区,同时探索 “自动驾驶巴士 + 共享单车 + 地铁” 的多模式出行整合。正如施密特所言:“未来的城市交通,不是‘谁取代谁’,而是‘每种方式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动驾驶穿梭巴士的使命,就是成为公共交通的‘毛细血管’,让出行更便捷、更低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