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迈向互联与包容:城市设计导则 2024》

公共领域——成功城市的秘诀 亲爱的城市设计师、规划师、实干家和梦想家们, 我怀着无比的热忱与荣幸,向大家隆重推出这本新加坡城市设计指南的深度著作。本书以“互联包容之城”为主题,汲取新加坡的卓越经验——这座城市的创新与深思熟虑的城市规划理念,与我们在纽约的实践不谋而合。

2024年6月,我有幸受邀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世界城市峰会*,与来自全球各地的城市规划师和管理者展开交流。这次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尽管我们的城市相隔千里,拥有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治理模式,却有着诸多共通之处。我们共同秉持着一个信念——城市的成功秘诀在于公共空间的打造。我们更因共同追求为所有人创造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而紧密相连。 作为纽约市首位公共领域首席官员,我的职责是统筹协调负责公共空间管理的各类公共与私营机构。我们的公共空间管理工作主要围绕三大核心领域展开: 硬件:在五个行政区扩大公共空间的覆盖范围,重点服务那些开放空间资源匮乏的弱势社区。

软件:为合作伙伴简化行政流程,助力市政部门高效清理、维护和激活公共空间。 组织架构:统筹协调、规划并管理政府机构及各部门的公共空间项目与政策,确保按时按预算完成各项改进工作。 翻开本书,您将发现新加坡这座以前瞻城市设计闻名的城市,如何运用这些理念打造出既紧密相连又包容多元的公共空间。两座城市的相似之处令人惊叹,书中分享的经验为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将公共空间打造成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区提供了宝贵启示。

新加坡在公共空间领域的创新实践,为城市如何在坚守连接性与包容性原则的同时实现创新发展提供了典范。书中详尽的案例研究与设计理念,充分展现了这座城市致力于打造让人真正产生归属感的环境。通过坚持优良设计并注重细节把控,新加坡持续树立城市设计的标杆,不仅满足居民需求,更显著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 这本书不仅是一系列想法和策略的集合,它更是一种深刻的反思。共同展望未来城市生活的愿景。它强调了设计城市的重要性,不仅要功能完善,更要打造富有意义的空间,让每个细节都增强人们的归属感与联结感。

随着我们在纽约市推进城市设计工作,我们从这里记录的创新方法中汲取灵感,并继续致力于我们的共同目标,即创建真正服务于居民的城市。 我诚邀您深入探索本书带来的洞见与启发。书中分享的见解与实践,不仅是新加坡成功的见证,更是为所有致力于打造真正体现互联包容城市精神的公共空间的人士提供的宝贵指南。推动持续创新,以实现互联包容的城市未来。 刘雅妮 公共领域事务主任 纽约市 2024年9月 *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城市峰会,是政府官员与行业专家共商宜居与可持续城市发展议题、分享综合解决方案、建立新型合作机制的重要平台。该峰会由宜居城市中心(CLC)与城市重建局(URA)联合主办,峰会重奖及城市实验室奖是世界城市奖,纽约市曾于2012年荣膺该奖项。

类别说明
城市格局以清晰可辨的方式组织和规划城市,通过结构分配和安置城市各项功能与要素。
开放空间为城市提供空间缓解,对居民福祉至关重要;通过城市级设计规划(如公园、水体)与步行网络结合,以网络形式整体规划。
车辆通行管控开发项目车辆进出及服务通道,减少对行人通行的干扰和人车冲突,是打造宜居宜行城市的关键策略。
建筑形态城市发展的三维呈现,通过不同建筑类型展现;详细指南确保建筑形式与环境相容,如鼓励有围墙的开发项目、联排房屋等。
街景公共空间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此互动体验城市;精心设计的街道景观可提升城市区域活力与步行友好性。
绿化城市设计关键要素,源于 “城市空间与高层建筑景观规划”(LUSH)计划;要求开发商为拆除的绿化区域提供替代方案。
行人网络改善城市步行环境的步行道网络;完善的步行网络可促进区域间自由通行,方便连接交通枢纽、开放空间及兴趣点。
屋顶帽建筑的 “第五立面”,设计需与建筑形态协调,助力塑造街区特色;鼓励将屋顶空间设计为公众共享的公共空间。
夜间照明为新加坡注入活力、发展夜间经济;管理建筑与公共空间照明强度和质量,预防眩光与光污染;智能照明系统可自动切换色温与亮度,适配当地夜间环境温度,丰富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