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Global Street Design Guild》

指南基础信息

  • 发布主体:由全球城市设计倡议组织(Global Designing Cities Initiative)编制,隶属于美国国家城市交通官员协会(NACTO)。
  • 核心定位:全球街道设计的技术基准文件,以 “街道既是公共空间也是交通走廊” 为核心认知,推动街道从 “汽车优先” 向 “以人为本” 转型。
  • 编制背景:历时 2 年研发,整合 6 大洲 40 个国家 70 个城市的实践经验,2017 年首次发布,现已有 5 种语言版本,获 100 余个城市及组织认可。

核心设计原则

  1. 街道为人所有:兼顾不同收入、性别、能力的使用者,重点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儿童等群体的平等使用权,实现 “行人优先”。
  2. 街道保障安全:通过降速设计、自然监控、安全照明等手段,优先保护行人、骑行者等易受伤害群体,减少交通冲突与 hazards。
  3. 街道是多维空间:从地面、建筑边界到天空廊道全维度设计,兼顾视觉、触觉等多感官体验,塑造立体街道环境。
  4. 街道促进健康:通过支持步行、骑行等主动出行,整合绿色基础设施,改善空气水质,降低居民压力与心理疾病风险。
  5. 街道是公共空间:承载文化表达、社交互动、公共集会等功能,而非单纯的交通通道。
  6. 街道支持多模式出行:优先发展步行、骑行、公共交通,提升街道对多元出行需求的承载能力。
  7. 街道作为生态系统:融入绿色基础设施,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质量。

核心方法论

维度实施要点
地点(Place)分析街道的建筑、自然、社会文化背景,结合周边土地利用、密度及路网特征,确定空间尺度与功能定位
民众(People)识别当前使用者及活动特征,预判未来需求细分,确保设计覆盖步行者、骑行者、商户、通勤者等全群体
影响(Impact)衔接城市长期目标,评估设计对公共安全、健康、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公平及经济活力的综合效益

核心内容框架

  1. 基础认知:定义街道的多元属性(服务设施、公共空间、交通廊道),明确经济、安全、生态等核心价值。
  2. 分类设计策略:针对行人、骑行者、公交使用者、驾驶员、商贩等不同群体,提供具体设计方案(如人行道宽度、自行车道隔离设施、公交港湾站布局)。
  3. 实施与评估:涵盖利益相关方参与、阶段性设计、制度变革等实施流程,建立 “流动性 + 多维度效益” 的评估体系(含安全、健康、公平性等指标)。

实践价值

  • 问题导向:直接回应交通事故、慢性病高发、空气污染、空间不平等的城市痛点。
  • 全球适配性:通过本土化案例(如不同气候区、密度等级城市的改造方案),适配多样社会文化背景。
  • 政策衔接:为国家及地方规划政策提供技术支撑,可与 “高品质场所打造” 等目标直接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