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基本概况
发布背景与定位
- 发布主体:自然资源部
- 审议通过时间:2025 年 9 月 18 日(通过自然资源部例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
- 核心定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首个聚焦存量空间盘活的行业标准,填补了 “存量空间如何编制规划” 的技术标准空白,明确存量空间盘活优化是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
- 核心目标:适应我国城镇化从 “增量扩张” 向 “存量提质” 转型需求(当前城镇化率突破 67%,城镇开发边界内 70% 以上为存量空间),通过规范规划编制与实施,推动城市空间、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实现经济社会结构重构与空间高效利用。
指南制定的政策背景与现实需求
政策延续性
自然资源部此前已围绕存量空间利用出台系列政策,为《指南》落地提供支撑,主要包括:
- 《关于开展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探索存量用地再开发路径)
- 《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 (2023 版)》(明确城市更新中规划与土地衔接要求)
- 《城中村改造国土空间规划政策指引》(聚焦城中村这类典型存量空间的改造规范)
- 《关于进一步加强规划土地政策支持老旧小区改造更新工作的通知》(细化民生类存量空间改造政策)
- 《关于实施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针对闲置土地处置的专项要求)
现实需求
- 权利关系复杂:相较于增量扩张,存量空间涉及多产权主体(政府、企业、居民等),利益协调难度大;
- 空间环境多样:存量空间涵盖老旧小区、旧厂房、历史建筑、闲置商业用房等多种类型,需差异化方案;
- 实施主体多元:需统筹政府(规划引导)、市场(资金与运营)、社会(居民参与)三方力量,单一专项规划难以应对,亟需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整体协同转型”。
指南核心内
核心逻辑
将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融入 “国家级 — 省级 — 市级 — 县级 — 乡镇级” 五级规划,以及 “总体规划 — 详细规划 — 专项规划” 三类规划,强调 “全域统筹、层层落地”,避免碎片化改造。
三大创新机制
规划目标 “分层传导机制”
- 市县域层面:摸清存量底图底数,明确更新对象识别原则、总体目标(如低效用地再开发比例)、空间管控引导措施;
- 城区层面:系统识别重点更新区域(如旧厂房集中区、历史文化街区),划定更新规划单元,明确阶段任务;
- 规划单元层面:分解总体规划要求,确定发展定位、主导功能、建筑规模总量,提出更新方式指引(如 “维修加固”“功能置换”),明确公共服务、市政设施等底线管控;
- 实施单元层面:聚焦具体项目,细化用地边界、权属协调方案、容积率优化规则,衔接市场需求与民生诉求(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的空间适配)。
例:上海市通过 “总体规划 — 单元规划 — 详细规划” 三级体系,将存量盘活要求逐层细化;广州市则将 “底线思维”(如生态保护、安全间距)贯穿各层级规划,确保更新不突破管控红线。
详细规划 “分层 + 动态编制机制”
- 分层编制:
- 「规划单元详细规划」:突出 “规则性 + 底线”,采用正负面清单管控(如明确禁止类业态、必须保留的公共空间);
- 「实施单元详细规划」:突出 “精细化 + 落地性”,以民生公益为导向优化容积率(如增加社区服务功能可适当放宽容积率),结合项目权属、实施时序动态调整。
- 动态编制:
- 以 “规划单元全覆盖” 实现规划管理无盲区;
- 以 “实施单元按需编” 应对城市发展变化(如某片区因产业转型需调整商业用地比例,可按需启动实施单元规划编制),平衡 “规划确定性” 与 “发展不确定性”。
详细规划 “动态维护机制”
将规划调整分为三类,避免僵化管控,同时确保合规性:
| 调整类型 | 适用情形 | 核心要求 |
|---|---|---|
| 技术修正 | 不突破强制性管控的局部优化(如微调绿化布局、修正道路线型) | 简化审批流程,成果纳入 “一张图” 系统 |
| 优化调整 | 需微调非强制性指标(如适当提高停车泊位数量) | 经部门会商后审批,确保不影响整体功能 |
| 规划修改 | 突破强制性管控(如调整用地性质、超原容积率上限) | 履行法定规划修改程序,公开征求公众意见 |
专项研究要求
明确存量空间规划需加强四类专题研究,避免 “纸上谈兵”:
- 项目评估:分析更新项目的安全(如危房结构安全)、环境(如土壤修复)、社会影响(如居民安置);
- 市场评估:研判业态适配性(如旧厂房改文创园的市场需求)、运营收益预期;
- 财政分析:测算改造成本、资金来源(如专项债、社会资本)、收益平衡方案(如商业配套反哺民生);
- 资产权益配置:明确产权划分(如共有空间的权属归属)、利益分配(如容积率奖励带来的收益如何共享)。
配套政策与实施支撑
与城市商业提质的衔接
2025 年 11 月商务部等五部门《城市商业提质行动方案》中,自然资源部明确多项配套措施,呼应《指南》要求:
- 摸底调查:在全国 29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存量商业用房监测,采集位置、面积、空置率等数据,为规划优化提供依据;
- 过渡期政策:存量商业用房改造成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电子商务快递物流项目等,5 年内可按原用途和权利类型使用土地,无需立即变更土地性质;
- 专项债支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收购闲置商业用地,纳入土地储备后重新规划利用;
- 试点突破:允许试点城市优化存量商业土地利用,支持按新规划用途自行改造或联合改造(如闲置商场改科创孵化器)。
与城市更新政策的协同
《指南》与 2023 年《支持城市更新的规划与土地政策指引》形成 “技术标准 + 政策保障” 组合:
- 前者聚焦 “怎么编规划”(技术层面),后者聚焦 “怎么用政策”(土地、融资等层面);
- 共同强调 “更新规划单元 + 实施单元” 分层落实,支持土地混合使用、容积率弹性调整、产权兼容等创新举措(如老旧厂区改产城融合项目,可兼容商业、办公功能)。
五、地方实践案例:7 个试点城市的先行经验
自然资源部在发布会上公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泉州、湖州、泸州 7 个城市的实践,为《指南》落地提供参考:
| 城市 | 核心经验 | 典型案例 |
|---|---|---|
| 北京 | 构建 “城镇 + 乡村” 全域存量覆盖体系,建立 “时空统筹、刚弹结合、编管一体” 实施机制 | 朝阳区旧厂房改造为 798 艺术区,同步保留工业遗产风貌与引入文创业态 |
| 上海 | “总体规划 — 单元规划 — 详细规划” 三级体系明确存量要求,强化规划与实施衔接 | 徐汇区西岸传媒港:低效码头用地转型为文化传媒集聚区,容积率动态调整 |
| 广州 | 底线思维贯穿更新全过程,将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作为存量盘活前提 | 永庆坊:微改造保留岭南骑楼风貌,通过 “修旧如旧” 活化历史街区商业 |
| 武汉 | 结合 “五改四好” 城市更新行动,以 “实施单元” 为单位推进危旧房改造、旧厂区转型 | 华中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老旧厂区改造为金融产业集聚区,配套 15 分钟生活圈 |
| 泉州 | 聚焦历史文化存量资源活化,将古城街巷改造与非遗传承、文旅融合结合 | 泉州古城西街:保留古厝建筑,引入非遗工坊、特色民宿,实现 “保护 + 运营” 双赢 |
指南的核心意义
- 技术层面:填补存量空间规划的标准空白,为各地提供统一的 “编制模板”,避免规划碎片化、同质化;
- 实践层面:通过 “分层编制 + 动态维护”,解决存量项目 “审批慢、落地难” 问题,适应 “小规模、渐进式” 更新需求;
- 战略层面:推动城市发展方式从 “依赖增量土地” 转向 “挖掘存量价值”,助力实现 “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 的城市建设目标。
原文链接:自然资源部发布《城市存量空间盘活优化规划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