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年 11 月 10 日,总部位于英国伦敦的科技公司 Anadue 正式发布针对中小网约车运营商的 AI 解决方案套件 ——“RideOS AI”,该方案以轻量化 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为东南亚、拉美、非洲等服务不足的网约车市场,提供动态定价、供需预测、司机管理等核心功能,单运营商月均投入仅需 500-3000 美元,不足巨头定制化系统成本的 1/20。这一举措标志着全球网约车市场正从 “巨头垄断技术红利” 转向 “普惠化智能升级”,而 Anadue 的切入点,正是被 Uber、Lyft 等巨头忽视的 “中小运营商技术痛点”。
一、市场痛点:效率差距大
全球网约车市场呈现显著的 “技术分化”:在欧美成熟市场,巨头通过自研 AI 系统实现 “分钟级供需匹配”;但在新兴市场,占比超 70% 的中小运营商(车队规模 50-500 辆)仍面临 “技术原始化” 困境 ——Anadue 联合全球微出行协会(GMA)2025 年调研显示,60% 的中小运营商依赖 “人工电话调度”,35% 使用基础 Excel 表格管理订单,仅 5% 尝试过简单的自动化工具。
这种技术差距直接导致运营效率的 “天壤之别”:
- 供需错配严重:东南亚某城市运营商数据显示,人工调度模式下,司机空驶率高达 38%(巨头平台平均约 18%),用户平均等待时间超 22 分钟,而高峰期甚至出现 “司机无单、用户无车” 的矛盾;
- 定价缺乏弹性:多数中小运营商采用 “固定里程定价”,无法根据天气、节假日、早晚高峰动态调整,导致雨天等需求激增时司机不愿出车,平峰期又因定价过高流失用户;
- 司机管理松散:缺乏司机行为评分系统,服务质量参差不齐,乘客投诉率是巨头平台的 3 倍,且难以通过数据筛选优质司机、淘汰违规司机。
“巨头的系统像‘重型卡车’,需要庞大的技术团队维护,每年投入数百万美元,这对中小运营商来说根本不现实。”Anadue 创始人兼 CEO 本・哈珀(Ben Harper)在产品发布会上指出,新兴市场的网约车需求正以年均 25% 的速度增长,但技术滞后让运营商 “看着市场却吃不下”,“我们要做的是‘轻便摩托车’—— 低成本、易上手,能帮他们快速解决核心问题”。
二、AI 方案:三大核心功能
Anadue 的 “RideOS AI” 套件并非巨头系统的 “简化版”,而是针对中小运营商的实际需求 “量身定制”,核心聚焦 “降本、提效、保服务” 三大目标,所有功能均支持低带宽适配(适配新兴市场网络环境)与离线模式(应对网络中断):
1. 动态定价:平衡供需
不同于巨头依赖海量数据的复杂算法,Anadue 的定价引擎主打 “轻量化与本地化”:运营商仅需上传 3 个月的基础订单数据(里程、时间、区域),系统即可结合实时路况(接入当地地图 API)、天气数据(对接气象平台)、节假日日历,自动生成动态定价规则 —— 例如,雨天溢价 15%、早晚高峰(7:00-9:00、18:00-20:00)溢价 20%、偏远区域返程补贴 10%。
更关键的是,系统支持 “人工干预开关”:运营商可根据当地用户接受度调整溢价上限(如非洲部分地区用户对溢价敏感,可设置最高 10%),避免因算法 “一刀切” 导致用户流失。菲律宾马尼拉某运营商试用后反馈,动态定价让平峰期订单量提升 23%,雨天司机出车率提高 35%,空驶率下降 12 个百分点。
2. 供需预测:引导司机
针对 “司机扎堆、用户叫车难” 的痛点,系统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历史订单规律,提前 1 小时向司机推送 “高需求区域预测”(如商场闭店前 30 分钟、写字楼下班前 1 小时),并给予 “提前抵达补贴”(如提前 15 分钟到指定区域,每单额外奖励 1 美元)。
该功能特别适配新兴市场的 “非标准化需求”:例如,印尼雅加达的 “清真寺周五祈祷后需求高峰”、墨西哥城的 “足球比赛散场高峰”,系统可通过标注特殊事件,优化预测模型。试用数据显示,接入供需预测后,用户平均等待时间从 22 分钟缩短至 16 分钟,司机接单效率提升 28%。
3. 司机管理:数据评分
系统自动采集司机的接单率、完成率、乘客评分、违章记录(对接当地交通部门数据),生成 “司机综合评分”(满分 100 分),并将评分与订单分配、奖励机制挂钩 —— 评分 85 分以上的司机可优先获得长途订单、高溢价订单;评分低于 60 分的司机将被暂停接单,需完成线上服务培训才能恢复。
同时,系统内置 “异常行为预警”:当检测到司机连续 3 单 “绕路”(偏离推荐路线 15% 以上)、或乘客投诉 “态度恶劣” 时,自动向运营商管理员推送警报,避免因人工监督疏漏导致服务质量下滑。肯尼亚内罗毕某运营商表示,司机评分系统让乘客投诉率下降 40%,优质司机留存率提升 50%。
三、落地案例:转型实践
在东南亚、非洲的两个典型案例中,Anadue 的 AI 方案展现出对服务不足市场的适配性,验证了 “轻量化技术” 的实际价值:
案例 1:马尼拉 Sun Ride
Sun Ride 是马尼拉一家拥有 120 辆出租车的中小运营商,此前依赖 5 名调度员人工分配订单,月均人工成本约 2000 美元,却面临 “订单流失率高、司机抱怨多” 的问题。2025 年 9 月接入 “RideOS AI” 后,仅保留 1 名管理员负责监控系统,月均投入降至 300 美元,关键指标显著改善:
- 订单完成率从 78% 提升至 92%;
- 司机月均收入增加 450 美元(空驶减少、订单增多);
- 用户复购率从 35% 提升至 52%(等待时间缩短、服务更稳定)。
“之前调度员每天要接几百个电话,忙得顾不上吃饭,还总出错。现在系统自动派单、定价,司机和用户都满意,我们也轻松了。”Sun Ride 创始人雷蒙德・桑托斯(Raymond Santos)表示,节省的人工成本让他有预算扩展车队,“明年计划把车辆增加到 200 辆,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案例 2:内罗毕 Green Cab
内罗毕的网络覆盖率不足 60%,且频繁中断,这对依赖实时数据的 AI 系统是重大考验。Anadue 为 Green Cab 定制了 “离线模式”:司机 APP 可提前下载 3 小时的需求预测数据与区域定价规则,网络中断时自动切换至离线调度,网络恢复后同步数据至云端。
此外,针对内罗毕 “现金支付为主、移动支付渗透率低” 的特点,系统增加 “现金订单记录功能”,司机可手动输入现金收款金额,系统自动统计营收,避免人工记账遗漏。接入后,Green Cab 的现金订单对账效率提升 60%,网络中断时的订单流失率从 40% 降至 15%。
四、模式优势:差异化竞争
Anadue 能在服务不足的网约车市场打开缺口,核心在于其与巨头形成的三大差异化优势,避开 “资源战”“价格战”,专注于 “技术普惠”:
1. 成本:千元级订阅
Uber、Lyft 的自研 AI 系统每年投入超 10 亿美元,且仅服务自有平台;而 Anadue 采用 SaaS 订阅模式,中小运营商按月付费,最低 500 美元 / 月即可接入全部核心功能,无需自建技术团队(系统更新、维护均由 Anadue 负责)。这种 “按需付费” 模式,完美适配新兴市场运营商 “预算有限、试错成本低” 的需求。
2. 适配:本地化定制
巨头的系统多基于欧美市场设计,难以适配新兴市场的特殊需求 —— 例如,不支持现金订单管理、无法识别当地特殊路况(如非洲的未铺装道路)、天气数据不准确。而 Anadue 与当地地图商、气象平台、交通部门合作,针对每个区域优化算法,甚至支持当地语言(如印尼语、斯瓦希里语)的 APP 界面,解决 “水土不服” 问题。
3. 门槛:零代码操作
巨头的 AI 系统对运营商来说是 “黑箱”,无法调整核心规则;而 Anadue 的系统设计为 “零代码界面”,运营商通过拖拽、勾选即可配置定价规则、预测参数,无需技术背景。例如,马尼拉的 Sun Ride 仅用 1 天就完成系统配置与员工培训,第 2 天即正式上线运营。
五、挑战与未来:平衡发展
尽管落地初期成效显著,Anadue 仍需应对服务不足市场的固有挑战,这也是其未来扩张的关键:
1. 数据:从匮乏到积累
部分极端贫困地区的运营商缺乏历史订单数据,导致 AI 算法难以精准预测。Anadue 的应对方案是 “提供基础数据模板”—— 基于同区域同类运营商的数据,生成初始模型,再通过实际运营数据逐步优化。例如,在非洲某无数据记录的小城,系统先基于周边城市数据搭建基础模型,1 个月后通过当地运营数据迭代,预测准确率从 60% 提升至 85%。
2. 信任:从怀疑到验证
新兴市场的运营商多对 “AI 技术” 持怀疑态度,担心 “系统出错导致损失”。Anadue 推出 “1 个月免费试用 + 效果承诺”:试用期间若订单量提升不足 10%,全额退款;同时提供 24 小时本地化客服(支持当地语言),随时解决运营问题。这种 “低风险尝试” 策略,帮助 Anadue 在半年内签下 20 个国家的 80 家运营商。
3. 未来:覆盖 50 国
Anadue 计划 2026 年将服务扩展至 50 个国家,重点布局东南亚、拉美、非洲的二线城市;同时,在 “RideOS AI” 基础上增加 “网约车 + 同城物流” 双模功能 —— 例如,平峰期司机可承接小件物流订单(如餐饮、药品),进一步提升司机收入。哈珀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成为新的网约车巨头,而是成为中小运营商的‘技术伙伴’,让他们能用得起智能工具,在巨头之外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六、行业意义:多元普惠
Anadue 的探索,不仅为中小网约车运营商提供了技术解决方案,更推动全球网约车市场从 “巨头垄断” 向 “多元化生态” 转型 —— 在新兴市场,中小运营商是连接 “偏远区域用户”“低收入司机” 的关键纽带,他们的效率提升,直接关系到当地交通数字化的普及度。
全球微出行协会(GMA)秘书长劳拉・门德斯(Laura Mendes)评价:“巨头关注的是‘高价值市场’,而 Anadue 关注的是‘未被服务的市场’。当中小运营商能用 AI 提升效率,意味着更多偏远地区的用户能用上便捷的网约车服务,更多司机能通过灵活就业增加收入 —— 这才是交通数字化的真正意义,不是技术的炫技,而是普惠的落地。”
从马尼拉的出租车司机不再空驶绕路,到内罗毕的用户缩短等待时间,Anadue 的 AI 工具正在用 “轻量化技术” 填补巨头留下的空白,证明在网约车市场,并非只有 “大而全” 的巨头模式可行 ——“小而美” 的普惠技术,同样能在服务不足的区域,走出一条差异化的增长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