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集中承载着国家职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当代生活。在超过800年的时间中,北京一直作为首都,肩负着国家管理职能。梁思成先生称誉北京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都城格局的宏阔与胡同四合院的亲切浑然一体。不同时期中,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生活不断的延续衍生,积淀至今。恢宏庄重的故宫、典雅肃穆的中南海、杨柳拂岸的什刹海、繁忙时尚的CBD、创新创意的中关村园区、开阔优美的奥运森林公园等等,多元丰富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相伴相生,文化氛围浓厚,功能类型多样,空间形态丰富。作为城市空间的核心要素之一,街道空间是城市空间最为基本的骨架。它与城市功能紧密关联:街道空间是城市道路交通功能和基础设施的重要承载空间;它也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街道空间既是城市公共活动最为频繁发生的场所,也是人们获取城市印象、寄托城市情感的重要对象。北京的街道空间丰富多元,有着横贯东西的“中华第一街”长安街、文化底蕴深厚的胡同街巷、繁华活跃的王府井西单商业街、秋色如画的三里河银杏大道等等。街道空间成为北京城市空间的典型代表,含纳着川流不息的街道交通、多元丰富的街道生活和形态各异的街道景观。
但是,北京现有的街道环境距离党中央、国务院对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保护古都历史文化“金名片”和展现大国首都风范方面,也仍需不断完善。在新时代中,首都街道建设和管理面临着四个转变:从以车优先转变为以人优先,从道路红线内管控转变为街道空间整体管控,从政府单一管理转变为协同共治,从部门多头管理转变为平台统筹管控。《北京街道更新治理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和实施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和进行的。从世界范围来看,各主要城市都在编制城市设计导则或街道设计导则并积极付诸实施,营造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公共空间环境。
街道分区与分类特征
| 大类 | 类别 | 核心特征 | 关键技术指标 |
|---|---|---|---|
| 一、街道分区 | 大型居住区 | 静稳亲切,服务居民日常通勤、休闲交流;停车供需矛盾突出,需保障老人儿童友好 | 1. 限制机动车速度,提升慢行出行比例;2. 构建 5 分钟儿童成长圈、10 分钟老年健康圈、15 分钟通勤接驳圈;3. 路缘石转弯半径偏小,缩短行人过街距离 |
| 商业商务区 | 活力多元,开发强度高,交通需求大,公共活动密集 | 1. 打造便捷立体慢行系统,衔接轨道站点与公共设施;2. 鼓励设置口袋公园、公共广场;3. 人行道最小宽度不低于 4.0 米(大型公交枢纽周边) | |
| 交通集散区 | 效率秩序优先,瞬时交通压力大,高峰拥堵风险高 | 1. 制定分时容量控制计划,引导公共交通出行;2. 规范旅游大巴与胡同游停放;3. 智能引导行车与停车信息发布 | |
| 产业集聚区 | 智慧创新,用地集约,空间复合度高,交通需求多样化 | 1. 应用智慧智能新技术,建立街道综合管控体系;2. 强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3. 实现街道空间集约利用与智能管控 | |
| 国际交往区 | 形象品质突出,承担国事活动保障与国家形象展示功能 | 1. 管控街道尺度与建筑风貌;2. 精细化设计城市家具与标识标牌;3. 保障特殊时段应急处理能力 | |
| 政务保障区 | 安全有序,政务环境优良,彰显文化魅力与一流人居环境 | 1. 多手段保障街道安全,提升应急保障能力;2. 提高环卫保洁标准,规范环境秩序;3. 强化政务相关设施配套 | |
| 二、街道分类 | 交通主导类 | 交通功能极强,公共服务功能极弱;以长距离交通联系为主 | 1. 车道数 > 4;2. 公共服务评分 < 0.068;3. 中心城区共 2649 条、780 公里,占总里程 11%;4. 快速路主路不设人行道与非机动车道 |
| 生活服务类 | 交通功能较弱,公共服务功能较强;以生活性设施为主,服务本地居民 | 1. 车道数≤8;2. 公共服务评分≥0.068;3. 中心城区共 12022 条、2780 公里,占总里程 39%;4. 降低机动车通行速度,保障步行与骑行安全 | |
| 综合服务类 | 交通功能较弱,公共服务功能较强;沿线有大型商业、医疗或文化设施 | 1. 车道数≤8;2. 公共服务评分≥0.068;3. 中心城区共 554 条、132 公里,占总里程 2%;4. 机动车道与人行道、非机动车道适度分离 | |
| 静稳通过类 | 具备一定交通功能,公共服务功能极弱;含景观休闲、居住等子类型 | 1. 车道数≤4;2. 公共服务评分 < 0.068;3. 中心城区共 9885 条、3260 公里,占总里程 46%;4. 强调行人和自行车安全顺畅通行 | |
| 特色类 | 以历史风貌保护或政务保障为核心;含历史街区街巷胡同与休闲步道 | 1. 中心城区共 1223 条、146 公里,占总里程 2%;2. 严格管控街道秩序与风貌;3. 优先满足景观营造与文化传承要求 |
街道设计要点汇总表
| 分类 | 要点 | 核心目标 | 关键基础措施 |
|---|---|---|---|
| 一、设计要素 | 面向街道使用者 | 满足行人、骑行者等各类使用者的出行与活动需求,保障不同群体权益 | 1. 行人:构建连续、高密度步行网络,人行道最小宽度≥2.0 米(核心区域≥3.0-4.0 米);2. 骑行者:保障非机动车道连续性,设置物理隔离或彩色铺装;3. 公共交通乘客:优化公交专用道与站台布局,设置遮阳避雨设施;4. 机动车使用者:规范车道宽度与停车空间,设置减速设施;5. 运营服务者:预留货运卸货与商业外摆空间 |
| 街道空间要素 | 整合街道各类空间与设施,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立体空间体系 | 1. 空间要素:统筹人行道、交叉口、隔离带等布局;2. 设施要素:规范行道树、智能灯杆、市政箱体等设置;3. 景观要素:结合绿化、街道家具提升环境品质 | |
| 二、协同设计 | 空间一体 | 打破空间边界限制,实现街道整体优化,提升通达性与景观协调性 | 1. 红线内外一体:打开围墙,整合建筑前空间与街道,最大化步行空间;2. 地上地下一体:统筹轨道、综合管廊与地面设施建设;3. 地铁站前一体:分类设计站点,优化换乘流线,保障人行道宽度≥2.0 米 |
| 功能整合 | 复合利用街道空间,规范功能分区,净化人行环境 | 1. 空间复合:增设综合服务亭、口袋公园等设施;2. 功能带划分:通过绿化带、设施带、隔离带有序布局功能;3. 设施集约:推行 “多杆合一”“多箱并集”,架空线入地 | |
| 三、精细设计 | 安全优先,有序可靠 | 保障各类使用者通行安全,构建连续、可靠的街道环境 | 1. 通行保障:缩短过街距离,设置安全岛,采用抬升式交叉口;2. 设施可靠:优化平面 / 立体过街设施,设置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灯;3. 静稳街巷:限制机动车速度,打造儿童友好、老人友善空间 |
| 文化提质,魅力展示 | 传承历史文脉,塑造特色街道形象,讲好北京故事 | 1. 优化对景:保护望山廊道、历史建筑对景;2. 组织文化线路:串联历史遗存,设计主题化探访路线;3. 细节营造:规范路名与路牌设计,保留传统记忆 | |
| 绿色开放,和谐共存 | 倡导绿色出行,提升生态效益,打造开放包容的街道界面 | 1. 绿色交通:调控机动车总量,构建海绵街道,提升道路绿化率;2. 开放界面:鼓励建筑底层通透,打开封闭大院;3. 生态提升:种植乡土植被,打造林荫大道与微型绿地 | |
| 智慧服务,高效便利 | 应用智能技术,提升街道管理与服务效率,优化出行体验 | 1. 智能出行:设置绿波车道、潮汐车道,智能管理共享单车;2. 智慧设施:推广智能灯杆,集成照明、监控、充电等功能;3. 智慧管理:搭建数据监测平台,实现共享停车与电子收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