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北京慢行系统规划》

1953年版北京城市规划基本奠定了“棋盘路+环路+放射路”的城市道路网基本格局。1958年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路网更为细致,与现状
更为贴近,所形成的城市道路骨架网络一直到今天都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一阶段的道路网规划建设重点是为城市发展搭建基本骨架系统。

1973年版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对部分道路进行了微调。

198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在原有规划路网基础上适当加密了路网,进一步完善了干道、次干道、支路系统,并初步提出城市快速路的设想。

199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环路+放射路”的城市快速路系统。这一阶段的道路网规划
建设重点主要是完善优化道路系统。

2004年版城市总体规划注重交通与土地利用的整合发展,提出通过道路交通的先导作用来引导城市空间结构调整,强化了通往新城的复合交通走廊规划建设。

2016年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完善城市快速路和主干路系统,推进重点功能区和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周边及轨道车站周边道路网建设,大幅提
高次干路和支路规划实施率。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整体而言,北京中心城区经过多年规划和建设,形成了“棋盘路+环路+放射路”的基本道路框架。

慢行交通包括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北京历史上城市街道两侧普遍设有人行道和自行车道,曾经支撑起了历史上的自行车王国,1986年最高峰时自行车出行比例达到45%。阿兰·B·雅各布斯在《伟大的街道》一书中这样描述白颐路(现在的中关村大街):“在中国的北京,有许多仅由树木成就的伟大街道。在那座城市,这种类型街道的数量颇多,都具有不同的宽度与设计,但是最明显、最突出的却是经过友谊宾馆综合建筑群前的那
条街道,它是一条进出市中心的干道。”

过去40年,伴随着城市机动化进程,北京慢行交通经历了主导、衰减、衰减减缓、回升四个发展阶段。19 9 3 年 以 前 以慢行交通为主导,慢行交通是客运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

1993年~2004年为慢行交通衰减阶段,慢行交通出行比例开始下降,从八十年代的约77%持续下降至2013年的约39%;

2004年~2012年为慢行交通衰减减缓阶段,慢行交通逐步得到重视,开始编制慢行导则,试点慢行改善项目。但与此同时,机动化继续高速发展,慢行交通出行比例仍呈下降趋势,但速度趋缓;2012年以来为慢行交通回升阶段,为解 决“ 大 城 市 病 ”,缓解交通拥堵,北京交通政策转为控制小汽车总量、鼓励绿色出行,开展大量慢行规划建设工作,慢行出行比例开始缓慢提升。

机动化的快速发展给慢行系统带来诸多问题,主要包括机动车停车侵占慢行路权、行人过街不方便、慢行环境品质不高、不良交通行为威胁
慢行安全等方面。

原文链接:《北京慢行系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