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ft 在美部署自动驾驶穿梭巴士

2025 年 11 月 3 日,美国共享出行巨头 Lyft 正式宣布启动自动驾驶穿梭巴士(Autonomous Shuttle)试点项目,计划在得克萨斯州奥斯汀、佛罗里达州迈阿密两座城市同步落地,首期投入 20 辆 L4 级纯电动自动驾驶巴士,总预算达 800 万美元。不同于传统科技公司的 “技术单点测试”,Lyft 此次试点以 “公共交通补位者” 为核心定位,通过打通 “自动驾驶巴士 + 现有网约车 + 公共交通系统” 的数据链路,试图破解美国郊区公共交通薄弱、“最后 3 公里” 接驳难的行业痛点 —— 这也是美国共享出行平台首次以主导者身份,深度参与公共交通网络的智能化升级。

一、试点核心概况:双城差异化布局,瞄准公共交通 “空白地带”

Lyft 此次试点针对美国城市与郊区交通的不同特性,在奥斯汀、迈阿密设计了差异化路线与运营策略,核心目标是 “让自动驾驶巴士成为公共交通的‘延伸手臂’,而非独立出行选项”:

1. 两条特色路线,填补两类交通空白

  • 奥斯汀 “郊区通勤线”:聚焦郊区公共交通匮乏问题,路线串联奥斯汀西北部的 Round Rock 社区、3 个地铁红线站点(Red Line Station)与戴尔总部园区,总里程 12 公里。该区域此前无直达公交,居民需自驾 30 分钟或换乘 2 次网约车才能抵达地铁站,试点巴士将运营时间覆盖早晚高峰(6:30-9:30、16:30-19:30),每 15 分钟一班,单程票价 2 美元(仅为当地网约车均价的 1/5)。
  • 迈阿密 “景区接驳线”:瞄准旅游场景的短途需求,路线覆盖迈阿密南海滩(South Beach)、迈阿密中央火车站与港口邮轮中心,总里程 8 公里,串联 12 个景点与交通枢纽。运营时间延长至 10:00-22:00(覆盖旅游高峰),采用 “灵活停靠” 模式 —— 用户可通过 Lyft APP 预约就近停靠点(范围内 500 米内),无需等待固定站点,单程票价 3 美元,且与邮轮公司推出 “船票 + 巴士” 联程优惠。

两条路线均避开高速路与交通拥堵主干道,运营速度限制在 30 公里 / 小时,重点适配 “低速、短途、高频” 的公共交通接驳场景。

2. 定制化 L4 级巴士,适配美国路况与用户需求

Lyft 此次采用与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Mobileye 联合研发的定制化穿梭巴士,核心配置凸显 “美国城市适配性”:

  • 动力与续航:纯电驱动,单次充电续航 150 公里,满足全天 12 小时运营(奥斯汀高峰运营 6 小时、迈阿密长时运营 12 小时),每辆车每年可减少约 10 吨碳排放(对比美国常见的燃油接驳车);
  • 载客与舒适性:车身长度 5 米,采用双侧滑门设计,可容纳 12 名乘客(含 2 个轮椅固定位、1 个行李放置区),针对美国用户出行习惯,车内增设手机无线充电板与儿童安全座椅接口;
  • 传感器与智能防护:搭载 10 个摄像头、6 个激光雷达(LiDAR)与 8 个毫米波雷达,特别强化对 “美式交通场景” 的识别能力 —— 如识别大型皮卡车盲区、规避路边临时停靠的救护车、应对迈阿密暴雨天气的传感器防干扰功能,最小探测距离 0.05 米,可实时识别行人、滑板车、路侧停车等动态目标。

3. 分阶段运营:从 “安全员护航” 到 “半无人化”

试点分三阶段推进,总周期 8 个月:

  • 第一阶段(11 月 – 12 月):全时段配备 1 名安全员(仅紧急干预)与 1 名客服专员(协助用户操作、收集反馈),每日运营前进行 1 小时路线测试,重点验证车辆在雨雪天气、节假日人流高峰的适应性;
  • 第二阶段(1 月 – 3 月):取消客服专员,仅保留安全员,根据前期数据优化停靠点与发车间隔,目标实现 “90% 以上场景无人工干预”;
  • 第三阶段(4 月 – 6 月):在奥斯汀郊区线试点 “无安全员运营”(后台远程监控),用户需通过 Lyft APP 完成 “自动驾驶安全须知” 学习才能预约,同步开放用户满意度调研,为后续扩展积累数据。

Lyft 移动出行战略副总裁埃里卡・摩尔(Erika Moore)在启动仪式上强调:“我们的目标不是‘证明自动驾驶能跑’,而是‘证明自动驾驶能帮更多人用上公共交通’。试点的核心指标是‘公共交通使用率提升幅度’,而非单纯的行驶里程。”

二、合作模式:“平台 + 地方交通局 + 技术方” 的三方协同

Lyft 此次试点突破了美国自动驾驶项目 “企业单打独斗” 的传统模式,构建起 “地方政府引导、Lyft 主导运营、技术方支撑” 的协同框架,资金与资源分配明确:

1. 资金拆分:企业主导,政府补贴 “精准助力”

800 万美元总预算中,Lyft 承担 60%(480 万美元),主要用于车辆采购、技术研发与安全员培训;两座城市的地方政府共补贴 40%(320 万美元),其中奥斯汀市政府从 “郊区交通改善基金” 划拨 180 万美元,用于路线标识改造(增设自动驾驶巴士专用停靠牌、交通信号灯优先通行提示)与低收入群体票价补贴(符合条件的居民可享受单程 1 美元优惠);迈阿密市政府从 “旅游交通升级基金” 划拨 140 万美元,用于景区周边停靠点智能化改造(增设实时车辆到站屏幕、遮阳棚)。

这种资金模式既减轻了企业的短期投入压力,又通过政府补贴精准覆盖 “公共利益领域”(郊区通勤、低收入群体),避免自动驾驶技术仅服务高收入人群。

2. 分工明确:Lyft 做 “整合者”,交通局做 “协调者”,Mobileye 做 “支撑者”

  • Lyft 的核心角色:发挥平台流量与数据优势,将自动驾驶巴士接入 Lyft APP—— 用户可在 APP 内同时查询地铁班次、预约穿梭巴士、规划 “地铁 + 巴士 + 网约车” 联程路线,且联程出行可享受 15% 票价折扣;同时,Lyft 开放平台用户画像数据(脱敏后)给地方交通局,辅助优化公共交通线路(如根据通勤人群分布调整巴士发车间隔)。
  • 地方交通局的协调作用:奥斯汀 CapMetro、迈阿密 – Dade 交通局负责协调交警部门,为试点巴士争取 “交通信号灯优先通行权”(在拥堵路段可提前触发绿灯);同步将巴士实时位置接入官方公共交通 APP,方便非 Lyft 用户查询;此外,还负责组织社区宣讲会,缓解居民对自动驾驶的安全顾虑。
  • Mobileye 的技术支撑:提供自动驾驶算法迭代与后台监控系统,开发 “紧急远程控制功能”—— 当车辆遇到极端情况(如传感器故障),后台技术人员可远程操控车辆停靠至安全区域;同时,每月向 Lyft 与地方交通局提交《技术安全报告》,分析事故风险点与优化方案。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外包’,而是三方共同定义‘什么是适合公共交通的自动驾驶’。”Mobileye 自动驾驶业务负责人阿米特・埃兰(Amit Elan)表示,不同于封闭场景的自动驾驶,公共交通接驳需要 “更灵活的停靠策略、更耐心的行人交互逻辑”,这些需求均来自 Lyft 与交通局的一线调研。

三、为何是 Lyft?美国公共交通痛点与企业战略转型的双重驱动

Lyft 选择此时切入自动驾驶公共交通领域,既是对美国公共交通现状的精准回应,也是自身从 “网约车平台” 向 “综合移动出行服务商” 转型的关键一步:

1. 破解美国公共交通的 “致命短板”

美国公共交通长期面临 “郊区覆盖不足、接驳不便” 的问题:据美国公共交通协会(APTA)2025 年数据,仅 38% 的美国郊区居民能在 10 分钟内抵达公共交通站点,62% 的放弃公共交通的用户表示 “最后几公里接驳太麻烦”。以奥斯汀为例,Round Rock 社区居民若选择公共交通通勤,需先自驾到停车场(付费),再换乘地铁,全程耗时 1.5 小时,而自驾仅需 40 分钟;迈阿密南海滩游客从邮轮中心到地铁站,需步行 20 分钟或支付 15 美元网约车费用,这些痛点正是 Lyft 试点的目标场景。

“美国的公共交通不是‘线路不够多’,而是‘最后几公里没打通’。” 奥斯汀 CapMetro 规划总监玛丽亚・桑托斯(Maria Santos)指出,Lyft 的自动驾驶巴士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它比传统公交更灵活,比网约车更便宜,是连接郊区与核心交通枢纽的最佳选择”。

2. Lyft 的战略转型:从 “抢市场” 到 “建生态”

近年来,美国网约车市场增速放缓,Lyft 面临 “用户增长见顶、盈利压力增大” 的挑战。2024 年财报显示,Lyft 网约车业务营收同比仅增长 5%,而 “公共交通整合服务”(如代订地铁票、共享单车合作)营收同比增长 35%。此次自动驾驶穿梭巴士试点,正是 Lyft 深化 “公共交通生态” 的关键布局 —— 通过将自动驾驶技术与公共交通结合,既能获取政府补贴与政策支持,又能提升用户粘性(用户可通过 Lyft 完成 “一站式出行”),摆脱对单一网约车业务的依赖。

摩尔透露,Lyft 计划将试点数据用于优化 “动态定价” 与 “路线规划” 算法:“未来,当用户在 Lyft APP 查询出行方案时,系统会自动推荐‘最划算的公共交通 + 自动驾驶巴士组合’,而不是优先推荐网约车。这不仅能降低用户出行成本,也能减少道路拥堵。”

3. 响应低碳政策:自动驾驶 + 纯电的 “双重减排”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明确对 “低碳交通技术” 提供税收优惠,Lyft 此次试点的纯电动自动驾驶巴士,可享受每辆车 2 万美元的税收减免;同时,两座试点城市均有 “2035 年公共交通零排放” 目标,自动驾驶巴士的引入能加速这一进程。据 Lyft 测算,若奥斯汀郊区线每日承运 1000 人次,每年可减少约 5000 次网约车出行,对应减少碳排放 120 吨。

四、挑战:美国特色的 “落地障碍”

尽管试点规划周密,但 Lyft 要实现从 “试点” 到 “规模化推广”,仍需突破美国市场特有的三大挑战:

1. 法规碎片化:各州政策不统一的 “拦路虎”

与德国有统一的《自动驾驶法案》不同,美国自动驾驶法规由各州自行制定:例如,加州允许 L4 级自动驾驶车辆无安全员运营,但得克萨斯州要求 “无安全员运营需提前 6 个月向州交通局报备”,佛罗里达州则对自动驾驶车辆的责任认定未做明确规定。Lyft 此次在得州、佛州试点的运营方案,无法直接复制到加州、纽约等其他市场,需针对各州法规调整,增加了规模化成本。

“法规不统一是美国自动驾驶落地的最大痛点。” 美国自动驾驶联盟(Autonomous Vehicle Alliance)政策专家马克・斯坦顿(Mark Stanton)指出,Lyft 若想将试点扩展到全国,需投入大量资源应对各州的合规要求,“这可能导致项目盈利周期延长”。

2. 路况与用户习惯:适配 “美式交通复杂性”

美国城市与郊区路况差异极大:奥斯汀郊区多弯曲小路与未铺装路面,迈阿密景区多行人与电动车混行,且美国司机普遍 “车速快、变道频繁”,这些场景均对自动驾驶算法提出更高要求。例如,当遇到 “皮卡车占用非机动车道临时卸货”“行人在无横道处横穿马路” 等场景时,车辆需快速判断并调整路线,而这些场景在封闭测试场中难以完全模拟。

此外,美国用户对 “共享自动驾驶” 的接受度仍待提升:Lyft 前期调研显示,58% 的奥斯汀郊区居民担心 “自动驾驶巴士无法应对突发情况”,45% 的迈阿密游客表示 “更愿意选择网约车,因为更私密”。如何通过试点改变用户认知,是 Lyft 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3. 盈利平衡:长期投入与短期收益的 “矛盾”

自动驾驶巴士的前期投入极高:每辆车采购成本约 40 万美元(是传统电动接驳车的 2.5 倍),后台监控系统与算法迭代每年需投入约 100 万美元。目前试点的票价仅 2-3 美元,远低于网约车价格,若仅依赖票价收入,难以覆盖成本。Lyft 虽计划通过 “广告合作”(如巴士车身广告、车内屏幕广告)与 “政府购买服务”(如为郊区居民提供通勤补贴)补充收入,但这些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

“我们不指望试点能盈利,而是希望通过试点证明‘自动驾驶巴士的公共价值’,吸引更多地方政府与企业合作。” 摩尔坦言,Lyft 的长期目标是 “将自动驾驶巴士打造成盈利业务线”,但这需要 5-10 年的市场培育期。

五、示范意义:重塑美国 “共享出行 + 公共交通” 生态

Lyft 此次试点的价值,不仅在于 “部署了几辆自动驾驶巴士”,更在于为美国智能交通落地提供了 “可复制的生态模式”,其示范意义体现在三个层面:

1. 为共享出行平台指明转型方向

此前,美国共享出行平台多聚焦 “自动驾驶网约车”,试图替代传统出租车,而 Lyft 的试点则开辟了 “自动驾驶 + 公共交通” 的新路径 —— 通过补位公共交通短板,既获取了政府政策支持,又避免了与网约车业务的内部竞争,为 Uber、DoorDash 等同行提供了转型参考。据行业消息,Uber 已计划在 2026 年启动类似试点,重点关注加州旧金山的 “地铁 + 自动驾驶巴士” 接驳。

2. 推动公共交通 “数字化升级”

Lyft 的平台数据与公共交通系统的结合,打破了 “公共交通与共享出行数据孤岛” 的现状。例如,Lyft 可根据用户预约数据,提前预测巴士需求高峰(如奥斯汀戴尔总部发薪日前后通勤需求增加),辅助交通局调整发车间隔;交通局的地铁延误信息也可实时同步到 Lyft APP,提醒用户调整出行计划。这种 “数据互通” 模式,有望推动美国公共交通从 “固定线路、固定班次” 向 “动态响应需求” 转型。

3. 为郊区交通提供 “低成本解决方案”

美国郊区扩建传统公交系统成本极高(每公里地铁建设成本约 3 亿美元),而 Lyft 的自动驾驶巴士试点每公里投入仅约 67 万美元,且无需大规模改造现有道路。这种 “低成本、灵活部署” 的模式,特别适合郊区、中小城市的公共交通升级,为美国 “郊区交通振兴计划” 提供了可行方案。

美国联邦交通局(FTA)副局长卡洛斯・图尔(Carlos Ture)评价:“Lyft 的试点证明,自动驾驶技术不必追求‘高大上’的独立出行,也可以成为公共交通的‘平民化助手’。它为美国交通转型提供了一个重要启示:最好的智能交通,是让人们感觉不到‘智能’,只感受到‘便捷’。”

若试点成功,Lyft 计划 2026 年将自动驾驶穿梭巴士扩展至洛杉矶、芝加哥等 5 座城市,同时探索 “自动驾驶巴士 + 共享单车 + 拼车” 的多模式出行套餐。正如摩尔所言:“未来的出行不是‘选择网约车还是公交’,而是‘通过一个 APP,就能完成所有出行安排’。Lyft 的目标,就是打造这个‘一站式出行入口’,让自动驾驶技术真正服务于每一个人的日常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