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林东路特色街区是成都市老城区内高端要素集聚、国际交流频繁、城市功能完善的特色片区之一,沿线共153家商铺,总营业面积9000余平方米,曾面临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老化、人居环境较差、年轻人大量流失、商业逐渐衰败、街区活力减弱等问题。2021年起,武侯区以“烟火玉林·优雅成都”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思路,从空间、内涵、功能、机制着手,实施“惠民、幸福、动力、颜值”四大工程,统筹推进“由街区打造带动社区治理、片区发展”的城市更新模式,焕新沿线商铺产业,促进历史文化遗存、烟火市井生活、时尚潮流街区交相融合,打造公园社区幸福生活新场景,创造“回归老城、更新老城、活化老城”的成功典范。
成都虽然没有玉林路,但以“玉林”来命名的道路、街巷有近30条,如玉林东路、玉林南路等,这些道路、街巷都集中在以前叫玉林坝的地方,这片区域被成都人称为“玉林”。
玉林坝其实应该是御林坝,防御的“御”。相传三国时,诸葛亮驻扎羽林军的军营位于此处,而民间流传为“御林军”。“御林军”一词最早见于元代的话本《三国志评话》,《三国演义》第24回也有御林军编制之述说。后经演绎,不知从何时起,“御林”又被流传为现在的“玉林”,并一直流传至今。20世纪末,成都无线电一厂、民航空管局、电子工业部三十所等一批国有单位纷纷在这里修建职工宿舍,成片的新建小区拔地而起。作为成都最早开发的住宅小区——玉林小区,就是在这个时期修建的。
玉林小区虽然老旧,但绝对是成都最时尚、最休闲,生活状态最成熟的社区之一。修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住宅小区,楼不过几层高,墙面陈旧斑驳,最窄的巷子只有几米宽,在如今的高楼大厦面前显得格外落后。但这里酒吧众多、小店林立,夜生活丰富多彩。
1995年,玉林串串香创始人肖德云将成都街头巷尾的手提麻辣烫引入座堂内,并结合火锅的特性,在玉林小区开了第一家“串串香”火锅店,取名“玉林串串香”。
2021年12月28日,成都玉林特色商业街区重新开街,改造后的玉林商业街区全长约800米,已入驻160余个商家,展露新颜的街巷里,有各种美食网红店,文创精品店,精致的咖啡馆。
项目对道路进行了改造,拓宽了人行步道,在重要节点植入了网红打卡点等,加强了街区一体化生活场景营造。
比如,哪一段是“烟火”段,承载生活所需;哪一段是“生活保障”段,有配眼镜的、洗照片的、卖包子的、卖小菜的,去满足在地居民所需;还有一部分就是做“国际化”的补充。
此次玉林的改造,新增了艺术橱窗、画墙、雕塑等,艺术化展现玉林IP,传播玉林特色生活方式,让街巷有“颜值”更有气质。
原本小酒馆的所在,将打造“小酒馆街景”,以小酒馆为核心,通过艺术铺装、创意街道家具等等,打造情景式体验空间。也就是说,不管是不是要品酒,走到街区都会氛围感满满。
借力电影《前任3》热度,打造一新的“爱转角”文创街区,就依托于玉林四巷六号的老旧房屋进行更新改造,按照现有建筑造型,与周边环境结合起来,做到既有其风格的独特性,同时又能完美地融入到整个生活街区之中。
前院、后院、露天阳台各有风格,文创区、手工教学区、活动区一应俱全,同时还可以为居民们提供咖啡、饮品以及西式简餐和中式小吃等休闲餐饮服务。
其外街区还打造了艺术类的玉林Bushes,它以原供电局职工宿舍改造,作为成都高新区重点打造的城市更新空间项目,玉林玉宿Bushes于1月正式揭开面纱,并迎来首场艺术展览。
改造之后,Bushes中的大部分业态,将以“流动的快闪”形式入驻,它成为集潮流、时尚、文艺于一体的艺术孵化生产营。
“上下互动”的创新更新体制
在多业权街区更新中,如何统一运营实现特色商业街区共发展成为难题。玉林东路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整合的更新体制,将运营与治理高度融合,通过多方力量的参与,有效实现集体行动,带动城市更新有序“治理”。
在玉林东路一体化提升过程中,融合新时代中国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成立了成都玉林特色商业街区共发展联盟,推动街区形成“自治+共治”工作合力。
通过成立成都玉林特色商业街区共发展联盟,整合“政府+商家+居民+服务链”的共同追求,全面调动街区产权业主、商户、产业生态圈主动参与街区管理和业态升级。通过一个时间周期(比如三年)来助力业态全面升级,从而整体达到特色商业街区必需的品质,探索出了一条城市中心城区老旧、开放式、多业权街区有机更新的新方法、新路径。联盟通过制定街区公约,以规范商家经营行为,并结合社区治理体系,达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目的。
缝合新旧肌理,重构街区空间
城市街道一体化设计正从街道设计向街区场景营造转变,注重完善街区功能,尽可能减少拆除和新建工程,最大化提升片区环境品质,以丰富的生活空间带、多元的街区业态实现片区有机更新。
迭代升级的玉林东路,道路功能更加完善,通过增加1.5m非机动车道,释放更多的公共休憩空间,以街道家具烘托商业氛围,以街区场景营造带动商业繁荣。道路更新设计后,考虑到人流量的增大,设置休憩座椅以及安全的等待空间。一排排供来往行人稍作休憩的座椅长凳、一个个共享单车存放处的“小茶几”,这些巧妙构思,无不体现出小设计中的“以人为本”理念,外观漂亮固然重要,突显实用性和功能性才能保证空间设计最大限度发挥作用。
街道风貌一体化,“对位”与“呼应”
街道风貌一体化设计需要确定整体风格,街区设计团队通过对玉林东路现状建筑立面色调进行分析和提取,对国内外著名街道进行分析和总结,确定街道整体色彩以米色、砖红为主,辅以墨绿、普蓝、橙黄、木色等雅致色彩,营造活跃明快氛围,整体简洁大气。
店铺设计在整个街道更新中重中之重,店铺的主体造型、橱窗、店招与文字、门店前的绿化每一个要素都影响着整条街道风貌。“对位”与“呼应”的设计逻辑在街道风貌一体化设计中得以体现:在悦动起伏的变化中保持格调一致,每一处配套设计与整体风貌相呼应。这需要设计及品控团队与店铺商家通力合作,在保证整体效果的基础之上,增加独特元素,形成风格统一又各具特色。
除此之外,玉林东路景观设计也体现出一体化设计思路。结合景观设计互动装置,以花箱+灯箱+穿孔铝板3者结合的方式,将箱柜的消极界面转化为街道中具有活力的空间。栽植方式则采用多层次、立体化思路,将行道树、点景树和花箱进行组合栽植,设置复合型绿化景观,致力于打造一轴两门户三节点五场景。
商业逻辑下的统筹业态更新
为了延续玉林本土的文化基因和历史脉络,运营公司通过对项目进行统筹规划设计,优化产业升级。通过保留一批活力业态、提升一批潜力业态、引进一批头部业态、置换一批负面业态的工作思路,让新店蓬勃发展,老店迭代升级,让街巷“颜值”“气质”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