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官网:www.asianart.org)是美国西海岸最重要的亚洲艺术研究与展示中心,以跨越 6000 年的多元馆藏、突破性的策展理念和高度的社区参与性著称。其核心使命是通过亚洲艺术促进跨文化理解,尤其在全球化背景下,成为连接亚洲与西方的桥梁。
一、历史脉络:从捐赠争议到文化枢纽
1. 建立背景与奠基
- 起源(1966 年):由芝加哥实业家艾弗里・布伦戴奇(Avery Brundage)捐赠近 8000 件亚洲艺术品成立,初期位于金门公园的迪洋博物馆侧翼,1973 年独立并更名。
- 争议与革新:布伦戴奇本人持有种族主义、性别歧视等不当观点,2020 年博物馆移除其半身像并重新审视历史。现任馆长许杰强调 “以亚洲视角重构叙事”,推动展览去殖民化。
2. 场馆变迁与扩建
- 2003 年迁馆:迁至旧金山市政中心历史建筑,由意大利建筑师盖・奥伦蒂(Gae Aulenti)设计,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新增抗震地基和自然采光系统。
- 2017 年改造($9000 万):新增 1.3 万平方英尺的山崎明子与杨致远展馆(Akiko Yamazaki and Jerry Yang Pavilion)和华美银行艺术露台(East West Bank Art Terrace),强化当代艺术展陈与公共空间互动。
二、馆藏体系: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博物馆收藏1.8 万余件艺术品,覆盖亚洲七大文化区,以 “全球史” 视角重构艺术叙事。
1. 常设展览核心
- 中国艺术(三楼 13–16 号画廊):
- 青铜器:商周时期的礼器(如西周青铜柉禁)和战国错金银犀牛尊,展现礼制文化。
- 佛教艺术:辽代易县三彩罗汉像(现存最完整的写实主义雕塑之一)和明代鎏金铜药师佛。
- 书画:张大千《叠嶂飞瀑图》(1951 年)和齐白石《虾》(1940 年代),呈现水墨革新。
- 日本艺术(二楼 25–31 号画廊):
- 茶道文物:南宋建窑兔毫盏和江户时代备前烧茶碗,体现侘寂美学。
- 浮世绘: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里》早期拓本和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系列。
- 韩国艺术(二楼 21–23 号画廊):
- 高丽青瓷:镶嵌云鹤纹梅瓶(12 世纪)和粉青沙器,展现 “静雅” 美学。
- 朝鲜王朝漆器:螺钿镶嵌文房四宝盒,美国最大规模的珍珠母漆器收藏。
- 东南亚艺术(三楼 8–11 号画廊):
- 吴哥雕塑:高棉王朝毗湿奴立像(12 世纪)和爪哇婆罗浮屠浮雕残件。
- 越南陶瓷:14 世纪青花缠枝莲纹梅瓶,体现海上丝绸之路影响。
- 喜马拉雅艺术(三楼 12 号画廊):
- 藏传佛教唐卡:18 世纪《密集金刚坛城》和尼泊尔鎏金铜释迦牟尼像,融合印度、汉地元素。
2. 当代艺术介入
- 跨文化对话:在传统展厅中嵌入当代作品,如蔡国强《九级浪》火药爆破装置与宋代山水画并置,探讨灾难与永恒。
- 公共艺术计划:
- 海德街艺术墙(Lawrence and Gorretti Lui Hyde Street Art Wall):菲律宾裔艺术家 Jenifer K. Wofford 的《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以几何图形呼应亚洲纺织纹样。
- 屋顶露台装置:韩国艺术家李禹焕《关系项》(Relatum)系列,通过石材与钢铁对话自然与工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