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二线城市城市更新专项基金分布

结合住建部可复制经验清单、地方政府官网及权威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多座一二线城市已设立城市更新专项基金,覆盖华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等区域,核心信息如下(截至 2025 年 11 月):

已明确设立专项基金的一二线城市

城市基金名称 / 核心载体设立时间总规模 / 首期规模发起主体运作模式重点投资方向备注(国家级认可 / 特色)
重庆重庆市(渝中区)城市更新专项基金2024 年(前序 2021 年起发专项债)首期意向融资 82 亿元市区联动(市住建委 + 渝中区政府)“专项基金 + 专项债 + 社会资本” 组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两江四岸” 治理、地下管网易改、解放碑地下环道等民生及生态项目住建部第三批城市更新可复制经验(专项债 + 基金模式),2021-2023 年渝中区已发专项债 83.3 亿元
西安西安市城市更新基金2022 年 7 月总规模 100 亿元西安财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政府平台)“政府引导基金 + 区域子基金 + 项目子基金” 三层放大体系旧城改造、历史文化保护、产业载体更新(如老旧厂区转科创空间)、民生配套完善住建部第二批可复制经验(“区域子基金 + 产业导入” 模式),截至 2023 年 10 月子基金规模 535.08 亿元
上海上海市城市更新基金2021 年(首批)首期规模 800 亿元上海世博土地控股(市国资委下属)为主发起,万科、招商置业等参与“引导基金 + 项目载体” 模式旧城改造、租赁住房建设、历史风貌区活化(如新天地周边)、低效产业用地提质国内规模最大的城市更新基金之一,聚焦核心城区 “留改拆” 项目,联动房企参与运营
广州广州轨道交通城市更新基金2023 年前后未公开(百亿级)广州越秀集团(市属国企)发起,地铁集团、珠江实业参与“TOD 导向开发” 模式轨道交通沿线土地收储、枢纽综合体建设、车辆段上盖开发、沿线老旧小区改造绑定地铁资源实现 “以轨促城”,2025 年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名单
郑州郑州市城市更新发展基金2023 年 6 月未公开(市级引导)市财政局牵头,郑州城市发展集团运作“政府指导、企业发起、市场运作”城区旧城改造、城中村提质、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产业园区更新依据《郑州市城市更新实施办法》设立,聚焦 “15 分钟生活圈” 与产城融合项目
北京北京市城市更新基金2021 年总规模 300 亿元北京保障房中心、首创集团等市属国企发起“母基金 + 子基金” 分级运作老旧小区综合改造、平房区院落修缮、工业遗存保护(如首钢园区)、核心区功能疏解配套覆盖东城、西城、朝阳等核心区,优先支持 “民生类 + 文化保护类” 项目,2025 年入选中央财政支持名单
成都成都市城市更新投资基金2022 年总规模 500 亿元成都兴城集团(市属国企)主导“政府引导 + 社会参与 + 项目自平衡”城中村改造、老旧厂区转型(如东郊记忆文创园)、“两江四岸” 生态更新、社区服务中心建设2024 年入选中央财政首批支持城市更新名单,基金联动区县设立子基金(如青羊、金牛区分支)

中央财政支持的潜在基金布局城市

除上述已明确基金的城市外,财政部、住建部 2024-2025 年先后公示两批 “中央财政支持城市更新行动” 城市,这些一二线城市均已启动或计划设立专项基金,以承接中央资金、撬动社会资本,主要包括:

  • 2024 年首批支持(15 城含一二线):上海、重庆、成都、西安(已设基金),南京、杭州、武汉、青岛(均在筹备或扩容基金);
  • 2025 年拟支持(20 城含一二线):北京、广州(已设基金),天津、苏州、厦门、长沙、济南(均明确 “基金 + 专项债” 组合政策)。

例如:

  • 武汉结合 “五改四好” 城市更新行动,2025 年计划设立市级城市更新引导基金,规模 50 亿元,优先支持危旧房改造与产业园区更新;
  • 杭州:2024 年启动 “城市更新产业基金”,首期规模 100 亿元,聚焦未来社区建设与历史街区活化,联动浙商资本参与;
  • 天津:2025 年拟设立 “京津冀协同发展城市更新基金”,总规模 200 亿元,重点支持滨海新区及中心城区低效用地再开发。

核心特征总结

  1. 政府主导 + 市场参与:多数基金以市属国企为发起主体(如西安财金、上海世博土地控股),同时引入房企、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平衡公益属性与商业可持续;
  2. 聚焦 “民生 + 产业” 双导向:既覆盖老旧小区、管网改造等民生项目,也侧重产业载体更新(如西安、上海的老旧厂区转型),通过 “产业导入” 提升基金收益能力;
  3. 分级放大机制普遍:西安、北京、成都等城市采用 “母基金 + 子基金” 模式,通过 1:5-1:8 的杠杆比例撬动社会资本,例如西安基金 100 亿元引导出 535 亿元子基金规模;
  4. 绑定区域特色资源:广州、上海等城市结合 TOD、历史风貌等特色资源设计基金模式,避免 “同质化”,提升项目运营溢价。